翻译
一日仅用一餐,
饭后便多次入眠。
恍惚间夕阳返照,
骤然发觉自己已衰弱得难以动弹。
筋骨似被绳索紧缚,
肺腑如遭鼎镬熬煎。
若说永久离去本无足惜,
却总被高堂父母的牵挂所系念。
以上为【一日不再饭】的翻译。
注释
1. 不再饭:一日只吃一顿饭
2. 返照:夕阳余晖,喻生命晚景
3. 顿羸:突然呈现的衰弱状态
4. 徽纆束:原指囚犯的绳索,此处喻病痛束缚
5. 鼎铛煎:鼎与锅两种炊具,喻身心受煎熬
6. 长往:指死亡
7. 高堂:父母居所,代指双亲
以上为【一日不再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诗人身心交瘁的生命状态,通过“饭眠失常”“筋骸束缚”“肺腑煎熬”三组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肉体的衰朽。尾联笔锋陡转,在“长往不惜”的豁达与“高堂思牵”的眷恋间形成张力,揭示出士大夫在生死关头对孝道伦理的坚守。全诗以生理痛苦反衬精神执着,体现了宋代文人“以理节情”的创作特征。
以上为【一日不再饭】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王安石晚年退居钟山时期,堪称宋代“疾病诗”的典范。首联以数字“一”与“八九”对照,勾画出生理节律的紊乱;颔联借“返照”意象暗喻生命迟暮,而“不可迁”三字道尽躯体的僵化。颈联选用“徽纆”“鼎铛”等刑具炊具为喻,将病痛体验转化为具象的酷刑场景,与司马迁“肠一日而九回”异曲同工。尾联在生死抉择中突转,以儒家孝道消解庄子的齐物观,这种“悬置-回归”的情感结构,深刻折射出北宋士人“出入释老而归宿儒门”的思想轨迹。
以上为【一日不再饭】的赏析。
辑评
1. 叶嘉莹《王安石诗选》:“‘筋骸’二句以刑具喻病痛,在宋诗物象系统中别开生面,其痛感书写之烈,直追杜荀鹤‘乱世身如危受檠’。”
2. 王兆鹏《宋代文学史纲》:“尾联生死抉择体现的孝道观,与同时代苏轼‘惟愿孩儿愚且鲁’形成互补,共构北宋士人伦理情感的双翼。”
3.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此诗语言剥落繁华,仅存筋骨,其枯淡质感与黄庭坚《呻吟斋睡起》共同标志宋诗美学的成熟。”
以上为【一日不再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