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翻译
虎丘在中秋时游人极多。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彻夜不息。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又在今年的春天,我曾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
以上为【游虎丘小记】的翻译。
注释
虎丘:苏州名胜。
士女:士绅学子、妇孺歌姬。
遂使丘壑化为酒场:于是(或因此)令丘壑变成了酒场(一般)。
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林稍:树梢末端。
偕:一起。
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过:造访。
真知言哉:说的真对啊!
盛:多。
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吴王阖闾葬此,有虎踞其上
红粉笙歌:歌妓的演奏演唱,指代娱乐活动
钓月矶:虎丘山顶临水岩石,因其形似钓台得名
风铎:檐铃,佛塔檐角所悬风铃
无际:僧人名,李流芳方外友
仲和:王志坚字,李流芳友人,“练川三老”之一
趺坐:佛教盘腿坐法,源自《无量义经》“跏趺而坐”
徐声远:徐沂字,吴门文人,与李流芳交善
以上为【游虎丘小记】的注释。
评析
该文写作者两度游虎丘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悠闲的心境。一次是在秋天,对月色美、游人少、以红粉笙歌点缀的虎丘感到“亦复不恶”;对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抄的虎丘感到“独往会心”。一次是在春天,“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跌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作者感到“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两度游虎丘,见虎丘本色。作者送叹友人徐声远“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为知言。此诗句道出欣赏自然之美要在岁寒。夜半,归根到底是一个“静”字。唯静方能显示虎丘本色。这样,就告诉读者“笙歌笑语,填山沸林”、“使丘壑化为酒场”“可恨”的原因了。作者认为,有些东西、有些事情要多看几遍才能看到真实的一面,所以说要多去观察。
此文通过对比手法,构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游览体验:中秋时节“填山沸林”的喧闹,与作者追求的“山空人静”的清寂。文章以“虎丘本色”为核心命题,揭示了自然景观在人群狂欢中的异化,以及如何在静观独往中恢复其本真状态。末段引友人诗作结,既强化主题,又体现文人间的精神共鸣,是晚明性灵小品文的典型范式。
以上为【游虎丘小记】的评析。
赏析
此文在艺术上呈现三重境界的递进:首段以“填山沸林”的感官轰炸,展现被世俗欲望改造的虎丘;中段通过“风亭月榭”的适度点缀,表现文人雅士修饰过的自然;末段“昏黑无往来”与“夜半月出无人”的极致空寂,才真正抵达“虎丘本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静意对之”的审美方式——这不是被动的观察,而是主体以虚静之心与客体达成精神融合,其中“趺坐”“不复谈”等细节,融入了禅宗“不立文字”的观照法。这种将地理游记提升为哲学体验的笔法,充分体现晚明小品文“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
以上为【游虎丘小记】的赏析。
辑评
陆云龙《翠娱阁评选十六家小品》评:“尝见檀翁《虎丘图》,与此记参看,画意文心,俱在空寂处着想。”
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按语:“流芳此记可与张宗子《湖心亭看雪》并读,皆在众人热恼外别开冷境。”
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李流芳对‘虎丘本色’的追寻,实乃对商业化旅游侵蚀真山水的文化批判。”
陈万益《性灵之声——明清小品》:“文中‘不复饮酒亦不复谈’的静坐,将公安派‘趣’的美学深化为‘寂’的哲学。”
以上为【游虎丘小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