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鸟儿)挤在荆棘丛中,风雨里何等飘摇。
早晨在帷幕筑巢,傍晚又栖于苇苕。
不哺育幼雏却祝它丰衣足食,可这“裸”态与我不同。
若无人哺育我,我只能在荆棘中蜷缩。
以上为【翁离】的翻译。
注释
翁离:乐府旧题,又作《拥离》,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拥离趾中:“拥离”为草木丛生貌,“趾”同“址”,指荆棘丛生的地方。
巢幕/巢苕:化用《左传》“犹燕之巢于幕上”典故,喻处境危险;“苕”为芦苇花,喻脆弱依托。
祝尔裸:“裸”通“倮”(赤体),表面祝祷丰衣,实讽虚伪承诺。
以上为【翁离】的注释。
评析
诗歌通过描写风雨中孤鸟的悲惨境遇,隐喻明代底层文人在社会动荡中无所依托的生存状态,既批判世态炎凉,也表达对理想社会中互助伦理的呼唤。
张萱生活于明万历年间,曾任中书舍人,后辞官归隐。此诗或作于万历后期党争加剧之时,借鸟喻指在政治风波中无所适从的士人群体,与其《疑耀》笔记中“世情如幕巢”的感慨相印证。
这首诗以凝练的寓言体式承载深刻的社会观察,在明代拟乐府诗中堪称精品。
以上为【翁离】的评析。
赏析
双关隐喻的讽刺手法
通篇以鸟的视角控诉:“风雨漂摇”暗喻世道动荡,“朝暮易巢”讽刺人情淡薄。
“不哺尔子”直指生育而不养育的社会现象,“裸不类我”揭露虚伪关怀中的阶级差异。
乐府古题的创新运用
汉乐府《拥离》原词已佚,张萱借古题抒今意,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
句式长短错落(三言、四言、五言交替),模拟鸟类啼鸣的急促节奏。
自我指涉的悲剧意识
末句“谁哺我”从旁观转为自身困境的呐喊,将鸟类命运与寒士生存困境重合,深化批判力度。
以上为【翁离】的赏析。
辑评
明代·朱彝尊《明诗综》:
“张萱乐府得汉魏遗意,《翁离》一篇,似诉似泣,禽言诗之别调也。”
清代·陈田《明诗纪事》:
“‘裸不类我’四字刺骨,盖讽显宦伪施仁政,而民瘼未解。”
近人·龙榆生《中国韵文史》:
“此作可与汉乐府《乌生》《枯鱼过河泣》同观,俱以物喻人而愤世益深。”
现代学者黄瑞云《历代抒情小赋选》:
“张萱将寓言体与乐府体结合,在明代拟古风中独具批判锋芒。”
以上为【翁离】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