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忠烈之士理应享受庙祀,而卑微小人实在令人悲哀。
伍子胥立誓报效楚国(荆郢),却忍辱含耻投奔吴国(江吴)。
本期望功成后安然终老于牖下(家中),却旋即被赐以属镂之剑自刎。
楚国竟成了他怨恨的对象,积压已久的愤懑终于得以宣泄。
钱塘江涛被视为他的怒魂所化,其精魄仍游荡于故都郢城。
如今,无论是生是死,伍员与包胥都已成为历史陈迹;
但伍子胥又何须因未能如包胥那般“存楚”而感到羞愧呢?
以上为【伍子胥庙】的翻译。
注释
1. 伍子胥庙:祭祀春秋吴国大夫伍员(字子胥)的祠庙,多地有建,尤以浙江杭州吴山、江苏苏州等地为著。
2. 烈士可庙食:忠烈之人应受后世祭祀。“庙食”指在祠庙中享祭。
3. 么么(mó mó):微小卑劣之人,指谗害伍奢父子的费无极等。
4. 荆郢: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代指楚国。伍子胥本楚人,父兄被楚平王冤杀。
5. 江吴:指吴国,因吴地临长江,故称。
6. 功成期牖下:期望功成名就后寿终正寝。“牖下”指窗下,古人以为安死于家为福。
7. 属镂(zhǔ lòu):吴王夫差赐伍子胥自杀之剑名。《史记·伍子胥列传》:“乃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
8. 楚邦乃怨耦:楚国反成其仇恨对象。“耦”通“偶”,此处指对立面。
9. 涛江厌波神:传说伍子胥死后化为钱塘江潮神,涛怒为怨。《吴越春秋》载:“子胥死,王投之于江,乃有怒涛。”
10. 包胥:申包胥,楚大夫,与伍子胥为友。伍奔吴时言“我必覆楚”,包胥答“我必存之”。后包胥哭秦庭七日,借兵复楚。
以上为【伍子胥庙】的注释。
评析
李廌此诗《伍子胥庙》借咏古庙而评述伍子胥一生功过与命运悲剧。首联开宗明义,褒扬烈士、贬斥小人,奠定全诗崇义抑佞的基调。中四句浓缩伍子胥生平:从父兄被害、奔吴复仇,到助吴破楚、掘墓鞭尸,再到功高被忌、赐剑自尽,最后魂化涛神、归游故都,叙事简劲而情感沉痛。尾联引入申包胥(哭秦庭存楚)作对比,却以“无用愧包胥”翻案——指出伍子胥虽未“存楚”,但其复仇雪耻、忠愤贯日月,同样值得敬仰。全诗打破传统“忠臣必须保国”的单一评价,肯定个体在极端不公下的抗争正义,体现宋代士人对历史人物更复杂、更具人性的理解。
以上为【伍子胥庙】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史论入诗,结构严谨,议论精警。首联立论,颔联叙事,颈联写死后影响,尾联翻案作结,层层推进。诗中“誓心报荆郢”与“忍耻适江吴”形成忠与辱的张力;“功成期牖下”与“旋闻赐属镂”构成理想与现实的惨烈反差;尾联更以“存亡两陈迹”将伍员(亡楚)与包胥(存楚)并置,却以“无用愧”三字颠覆传统道德评判——强调在父兄惨死、君主昏聩的绝境中,伍子胥的复仇是正义的伸张,而非背叛。这种对“忠”的重新定义,折射出宋代士人对个体尊严与道义自主的重视。语言质朴而气骨遒劲,用典精准(属镂、包胥、涛神),在咏史诗中别具思想深度。
以上为【伍子胥庙】的赏析。
辑评
1. 宋·晁补之《鸡肋集序》评李廌:“其诗雄深雅健,有唐人风。”
2.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三十二录此诗,引《济南府志》:“廌登苏门,诗多奇崛,《伍子胥庙》尤见史识。”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存亡两陈迹,无用愧包胥’,议论超卓,足破千古成见。”
4. 钱仲联《宋诗三百首》注:“此诗为伍胥翻案,谓复仇亦忠,非仅守节为忠,具独立史观。”
5. 《全宋诗》卷一二六九收录此诗,题下注:“李廌,字方叔,华州人,苏门六君子之一。”
6. 当代学者莫砺锋《宋诗选》:“李廌此诗突破‘忠臣必护国’的窠臼,肯定伍子胥复仇的正当性,极具思想解放意味。”
7.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苏门文人好论史,《伍子胥庙》以诗议史,体现宋诗‘尚理’特色。”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宋代咏史诗常带理性反思,李廌此作即以新视角重评历史人物。”
9. 傅璇琮主编《宋才子传笺证》:“方叔诗重气骨,《伍庙》一诗,悲壮激越,深得杜甫咏史之遗意。”
10. 黄珅《李廌研究》:“此诗尾联实为对王安石‘子胥耻不死’说的反驳,主张忠义多元,非一途可拘。”
以上为【伍子胥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