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谤誉于
人者,亦各有道。
君子在下则
多谤,
在上则
多誉;小人
在下则
多誉,
在上则
多谤。何也?
君子宜于上不宜
于下,小人宜
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然而
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
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合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
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
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
不善彰焉尔。
然则
在下而
多谤者,
岂尽愚而狡也哉?
在上而
多誉者,
岂尽仁而智也哉?
其谤且誉者,
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则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夺于利害,
吾又何从而得之耶?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
不善者恶之。”善
人者之难见也,则
其谤君子者为
不少矣,
其谤孔子者亦为
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之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
不少矣。是以
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
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
其所自而已矣!
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
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
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
人者,吾必征
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
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
吾又安敢荣焉?知我者之善
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