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雨)如丝如线,牵惹得石缝间的燕子也飞了出来。
万里江山都即将被春意染遍,而这春雨,尤其偏爱洒在梨花盛开的庭院。
(这难得的春雨)整夜不停,持续了一整晚,让我恍惚间仿佛置身于蓝桥仙境。
这景象让我想起了与巫山神女的相会,不禁让人日日夜夜都思念不已。
以上为【清平乐 · 其四咏雨】的翻译。
注释
云根燕: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云根燕”指在石缝或岩壁间筑巢的燕子。
春欲遍:春意将要遍布(每个角落)。
经旬:一句,十天。此处并非实指十天,而是形容雨下了很长时间。
蓝桥: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唐代裴航在此遇仙女云英,并最终结为夫妇。后常用以指代男女相遇的仙境或浪漫之地。
巫山神女:典出战国宋玉《高唐赋》,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巫山神女相会,神女辞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用以指代男女幽会,或形容云雨之美。
以上为【清平乐 · 其四咏雨】的注释。
评析
此词是陈德武咏雨组词中的一首,以春雨为吟咏对象,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将自然之景与浪漫遐思巧妙融合。开篇以“丝丝线线”的精准比喻描摹春雨之形,并以“惹起云根燕”的细节暗示春雨带来的生机。随后视野放大,想象春雨遍洒万里江山,却更偏爱“梨花庭院”,赋予雨丝灵性,平添雅致情趣。下片笔锋转入抒情,词人将“经旬一见”的夜雨视为难得的自然恩赐,由此引发浪漫联想,以“蓝桥遇仙”和“巫山神女”两个典故,将雨景的朦胧美与神话的奇幻美交织一体,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既指雨,亦指人)的深切眷恋与追求。全词意境空灵,情感婉转,体现了宋咏物词长于比兴、寓情于景的特色。
以上为【清平乐 · 其四咏雨】的评析。
赏析
本词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意象的柔美与典故的深融。
摹形传神,动静结合:起笔“丝丝线线”四字,以最寻常的比喻,将春雨细密、绵柔的形态刻画得如在目前,是为静态摹写。“惹起云根燕”一句,则化静为动,一个“惹”字,既写出了春雨对万物的撩动,也赋予其活泼的生命力,画面瞬间生动起来。
点面结合,境由心生:“万里江山春欲遍”是宏观的、全景式的想象,气势开阔;“多在梨花庭院”则是微观的、特写式的聚焦。一个“多”字,是词人主观情感的投射,仿佛春雨也如人一般,对洁白清雅的梨花庭院情有独钟,使得客观之景充满了主观情韵。
典故活用,虚实相生:下片全以典故构建意境。“恍如身在蓝桥”是现实雨夜与仙境幻象的叠合,将夜雨的迷离感升华为一种如梦似幻的体验。“记与巫山神女”二句,更是巧妙之极。词人并非直接引用楚王之事,而是以“记与”二字,将自己代入其中,仿佛那场著名的云雨之欢,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往事。这不仅将眼前的雨直接与神话中的“行雨”关联,更将一种历史的、文学的浪漫,转化为个人深刻的、私密的记忆与渴望。“不禁暮暮朝朝”的感叹,便是这种深刻情感的自然流露,使得全词在咏物之余,更添一层缠绵悱恻的抒情深度。
以上为【清平乐 · 其四咏雨】的赏析。
辑评
清·张德瀛《词徵》卷五:“陈德武《清平乐·咏雨》词,‘丝丝线线’摹写雨景工细。下阕运典入化,‘恍如身在蓝桥’一语,尤觉缥缈空灵。”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咏雨,前阕‘梨花庭院’句,寓闲适之致。后阕引用蓝桥、巫峡二事,遂觉旖旎风流,润含春雨。德武他作,如《望海潮》之‘谁惜生灵’,慨然有黍离之悲,此词则婉丽为工,词人固赋质不同也。”
以上为【清平乐 · 其四咏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