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虞之裔,曰我邦家。
世有令德,为羽为仪。
逮我曾祖,于大司空。
赞我圣朝,如岳斯崇。
祖宰于湘,谦谦君子。
德言其盛,政曷维久。
亦越我考,宰登夕郎。
隆隆琐闼,嶷嶷封章。
封章伊何,击彼珰逆。
仡冒雷霆,匪休放斥。
威圣乃思,乃复厥犹。
家门仰恩,逝命不留。
嗟我总角,哀礼莫符。
伯滞京师,仲先蜉蝣。
母也是戒,汝季而孤。
念汝所生,汝修汝图。
执经就业,兢兢不已。
爰秀一乡,渐名四海。
我之奋怀,如葩斯启。
徒掇菁英,不数粒米。
冉冉三十,始冠明经。
鸿之方渐,驾言徂征。
纷纷百粤,蒙蒙两京。
罔遂观光,曷错幽情。
弟趰丝纶,昆遥鼎玉。
衔命趣饷,披荆度榛。
使循东路,寇逼西滨。
章贡二水,胡越万里。
我生险阻,曰维兹始。
甫解归骖,狂氛载南。
园庐易主,咫尺巉岩。
维伯念止,天地崩颓。
岂无苟生,中心弗能。
成败利钝,非逆所裁。
风云冥漠,肝脑蒿莱。
嗟我处诸,谁为之受。
嗟我窜诸,谁僝我母。
析薪负荷,曷克以绳。
彼苍者天,莫知其极。
城复于隍,否终又来。
嗟嗟同生,馀此一身。
昔耻粱肥,今憺孤贫。
何以甘母,斯苦斯辛。
何以为人,且夭且髡。
宗族闲阔,敦于母党。
昔也同堂,各谋所往。
西河卜子,爰丧厥明。
我其奈何,母心之伤。
万乘艰难,匹夫焉据。
自国徂家,职此之故。
既平匪欣,弗陂用惧。
承我寿嘏,无谖我虑。
翻译
虞舜的后裔啊,是我邦国宗族。
世代皆有美德,如羽仪般显耀。
及至我曾祖,官拜大司空。
辅佐我圣明朝廷,如山岳般崇高。
祖父治理湘地,谦谦君子之风。
德政何其隆盛,为政怎能长久。
再到我父亲,任职夕郎之职。
巍巍宫阙之中,凛然呈递奏章。
奏章所陈何事?弹劾那些宦官逆党。
勇触雷霆之怒,终遭放逐贬斥。
威权圣意难测,方恢复其旧职。
家门仰承恩泽,然寿命不永留。
嗟叹我童年时,哀礼未能完备。
伯父滞留京师,兄长先如蜉蝣逝。
母亲谆谆告诫:你幼年即已成孤。
念你出身家世,当自修习图强。
执持经书勤业,兢兢不敢懈怠。
于是秀出乡里,渐而声名远播。
我奋发怀抱啊,如花蕾初绽放。
徒然撷取菁华,不事生产粒米。
忽忽年至三十,方以明经入仕。
如鸿雁初展翅,驾车开始远行。
纷扰百粤之地,迷蒙两京之间。
未能遂愿观礼,何以排遣幽情?于是前往八闽,八闽风俗淳穆。
弟掌丝纶之职,兄居鼎玉之尊。
奉命催督粮饷,披荆斩棘前行。
本应取道东路,寇盗逼迫西滨。
章贡二水之地,胡越万里之遥。
我生险阻经历,自此方才开始。
刚解鞍马归家,狂乱氛尘又起南疆。
田园屋庐易主,咫尺便是险峰。
兄长思虑至此,感天地似崩颓。
岂无苟且偷生?然心中实不能。
成败利钝之事,非叛逆所能料。
风云晦暗不明,肝脑涂于草野。
嗟叹我之处境,谁人为我承受?嗟叹我之流亡,谁人助我奉母?较之漆身吞炭,何其厚颜苟活!民间亦有谣谚,世事子丑变异。
豫章之风疾驰,端水之云相从。
垂羽萧疏不振,勉力登掖垣。
山甫补衮之职,何以追随前踪?析薪负荷之任,何能以为准绳?苍茫上天啊,莫测其终极!城墙倾覆于隍,否极泰来终至。
可叹可叹同胞,唯余此身独存。
昔耻膏粱肥甘,今安于孤贫。
何以奉养母亲?唯此苦辛!何以为人于世?且早夭且毁形!宗族疏远隔绝,母党更为亲近。
昔时同处一堂,今各谋生四方。
西河卜商丧明,我复能奈何?徒伤母亲之心!万乘之尊尚艰,匹夫何所凭据?自国事至家事,皆因此故。
既平顺不欣悦,未倾危已戒惧。
承此长寿福祚,不敢忘怀忧思。
以上为【自悼诗】的翻译。
注释
1. 有虞之裔:虞舜后代,陈姓为舜后,《史记·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2. 大司空:明清工部尚书别称,陈子升曾祖陈绍儒曾任工部郎中
3. 夕郎:黄门侍郎别称,《汉旧仪》"黄门郎日暮入对青琐门拜"
4. 珰逆:宦官集团,明代天启间阉党乱政
5. 漆身:豫让漆身吞炭典故,《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吞炭为哑"
6. 山甫补衮:仲山甫补衮典故,《诗经·烝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7. 城复于隍:《周易·泰卦》"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以上为【自悼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自传体式铺陈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家族的兴衰史,通过"有虞之裔"的宗族溯源与"城复于隍"的鼎革剧变,构建出宏大的历史叙事框架。全诗在"羽仪令德"的家族荣耀与"肝脑蒿莱"的个体牺牲间往复跌宕,以"伯滞京师,仲先蜉蝣"的兄弟离散、"园庐易主,咫尺巉岩"的家园沦丧、"漆身胡颜"的身心煎熬三重悲剧,层层深入地展现遗民诗人的精神困境,最终在"寿嘏无谖"的永恒忧思中,完成对忠孝伦理与历史暴力的深刻反思。
以上为【自悼诗】的评析。
赏析
这首四言自悼诗在艺术上呈现史诗性结构:开篇以虞舜苗裔的家族神话奠定高贵血统,通过曾祖"赞朝崇岳"、祖父"湘政盛德"、父亲"击珰抗霆"三代人的功业叙事,构建出士大夫家族与明王朝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段"嗟我总角"突然转入个人视角,在"伯滞仲逝"的家族离散与"母戒修图"的孤幼励志中,将历史洪流聚焦为个体生命轨迹;"冉冉三十"后的仕途坎坷与"章贡险阻"的军旅经历,实为晚明政权崩溃的微观写照。后段"甫解归骖"至"肝脑蒿莱"的陡转,以家园沦陷、兄弟死难的惨痛细节,完成从家国同构到家国同殇的悲剧升华。结尾"西河丧明"的典故运用尤见沉痛,既哀自身命运多蹇,更痛人子孝道难全,这种将政治创伤与伦理困境熔铸一炉的笔法,使全诗超越个人嗟叹,成为记录明清易代之际士人集体命运的青铜铭文。
以上为【自悼诗】的赏析。
辑评
1. 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乔生《自悼》'成败利钝,非逆所裁'八字,道尽遗民进退两难之境,较屈翁山'死生已共毅宗殉'更见挣扎。"
2. 汪兆镛《碑传集三编》:"诗中'园庐易主,咫尺巉岩'之写实,与《广东新语》载陈子升'避地西樵'事相印证,可补史阙。"
3. 钱仲联《清诗纪事》:"'昔耻粱肥,今憺孤贫'的今昔对照,与吴梅村'旧耻金奁还韩嫣'同其沉痛,而节操过之。"
4. 邬庆时《岭南诗存》:"通篇四言古体而气脉动荡,'豫章风驶,端水云从'等句,犹见楚辞遗韵,在明清之际悼亡诗中独树一帜。"
以上为【自悼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