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榆林,乱荚飞作堆。
荒园一雨过,戢戢千万栽。
青松种不生,百株望一枚。
一枚已有馀,气压千亩槐。
野人易斗粟,云自鲁徂徕。
鲁人不知贵,万灶飞青煤。
束缚同一车,胡为乎来哉。
泫然解其缚,清泉洗浮埃。
我今百日客,养此千岁材。
茯苓无消息,双鬓日夜摧。
古今一俯仰,作诗寄馀哀。
翻译
春风拂过榆林,榆树的果实纷纷飘落堆积如山。一场春雨过后,荒园中草木萌发,密密麻麻地长出千万株新苗。然而青松种子种下却难以成活,种上百棵也难得见一棵成材。可一旦有一棵成活,其气势便足以压倒千亩槐林。百姓用一斗粟米便可换来松树,这些松树原本来自鲁国的徂徕山。可鲁地之人并不珍视它们,竟将万灶之薪都用青松作燃料。这些松树被捆在一起运来,究竟为何要如此呢?我含泪解开它们的束缚,用清泉为它们洗去尘土。枝条受伤,叶子也还萎靡,生机尚未恢复。山中僧人年老无子,却像抚养婴儿般细心照料它们。只待将来枝干如龙蛇蜿蜒,绿荫洒满南台。松树孤根裂开山石,挺拔的树干直冲云霄,可与风雷抗衡。如今我已在此客居百日,正培育这可活千年的良材。然而茯苓(象征延年益寿)尚无消息,而我的双鬓却日渐斑白。古往今来不过一俯一仰之间,我写下此诗,寄托我无尽的哀思。
以上为【种鬆得徕字】的翻译。
注释
1. 榆林:植满榆树的树林。
2. 乱荚飞作堆:榆树的荚果成熟后随风飘落,堆积如山。
3. 戢戢(jí jí):形容植物丛生茂密的样子。
4. 青松种不生,百株望一枚:指松树种子难于成活,种上百棵也难得一棵成材。
5. 气压千亩槐:形容即使只有一棵松树成材,其气势也远胜大片槐林。
6. 野人易斗粟:平民百姓用一斗粟米就能换到松树苗。
7. 自鲁徂徕:松树来自山东的徂徕山。“徂徕”亦作“徂来”,山名,在今山东泰安境内,以产松著称。
8. 万灶飞青煤:形容大量焚烧青松作柴薪,烟雾升腾如煤灰。“青煤”指燃烧松木产生的青烟。
9. 泫然:流泪的样子。
10. 茯苓:一种寄生于松根的菌类,古人认为食之可延年益寿,此处象征长生或理想的实现。
以上为【种鬆得徕字】的注释。
评析
苏轼这首《种松得徕字》借种松一事,抒写人生感慨,托物言志,寓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全诗以“种松”为主线,从荒园春景起笔,描写松树难种而贵重、世人不识其材、自己精心养护并寄予厚望的过程,最终引向生命短暂、理想难酬的深沉悲哀。诗人通过对松树命运的描写,既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也寄托了自身仕途坎坷、年华老去的忧思。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情感由外物触发,层层递进,终归于哲思与悲慨,体现了苏轼融情入景、以物喻人的高超艺术手法。
以上为【种鬆得徕字】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八句写景叙事,描绘春日荒园草木繁盛,唯独青松难种,反衬其珍贵。接着转入社会现实,指出松树虽佳却遭世人贱用,以“万灶飞青煤”写出资源被浪费的痛惜。随后笔锋转向诗人自身行为——“解其缚”“洗浮埃”,体现其对松树的珍视与怜惜。继而通过“山僧养护如婴孩”的比喻,强化培育之艰辛与期待之深切。后段想象松树未来“走龙蛇”“排风雷”的雄姿,展现诗人宏大的精神寄托。结尾陡转,由物及人,感叹光阴流逝、理想未竟,“古今一俯仰”一句极具历史纵深感,将个体生命置于浩瀚时空之中,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诗融合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托物寓意,格调沉郁而境界开阔,是苏轼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种鬆得徕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借种松以寓怀才不遇之叹,语虽平实,意极深远。”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通篇以松自比,伤时俗之不知材,叹培养之非易,结以迟暮之悲,感慨淋漓。”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种松而不得,得而复困,养之惟恐不周,望之惟恐不远,东坡胸中块垒,借此一吐。”
4. 钱钟书《宋诗选注》:“借松树之遭遇,写贤才之沦落;以栽培之勤苦,喻志业之经营;末归于人生无常之叹,结构缜密,情绪跌宕。”
以上为【种鬆得徕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