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真复有何好,孟生虽贤未闻道。
醉时万虑一扫空,醒后纷纷如宿草。
十年揩洗见真妄,石女无儿焦谷槁。
此身何异贮酒瓶,满辄予人空自倒。
武昌痛饮岂吾意,性不违人遭客恼。
枕书熟睡呼不起,好学怜君工杂拟。
且将墨竹换新诗,润色何须待东里。
翻译
孔毅父以诗劝我戒酒,并问及购置田产之事,又向我求取墨竹画作,我依其诗韵和作此篇。
饮酒之中究竟有什么真正的好处呢?孟生虽然贤德,却未曾领悟真正的道理。
醉酒之时,万千忧愁仿佛被一扫而空;可酒醒之后,烦恼又纷纷涌现,如同隔夜的荒草重生。
十年来不断省察,才终于看清真实与虚妄的区别,就像无子的石女、枯死的焦谷一般毫无生机。
我的身体与盛酒的瓶子又有何不同?装满就倒出给别人,徒然耗尽自己。
在武昌纵情豪饮哪里是我的本意?只是性情不愿违逆他人,才招来客人的烦扰。
您家有十亩长青的松树荫,借我一间小庵,让我暂且洗涤心灵。
我的心田不过方寸之地,尚且耕种不尽,又何必用耗费千金去换取百顷良田?
我常枕着书沉睡不醒,您称赞我勤于学习,善于模仿各种文体。
姑且让我用一幅墨竹画换取您的新诗吧,至于诗文的润色美化,又何须等待东里子产那样的圣手呢?
以上为【孔毅父以诗戎饮酒,问买田,且乞墨竹,次其韵】的翻译。
注释
1. 孔毅父:即孔平仲,字毅父,北宋诗人,与苏轼有交往,以文才著称。
2. 诗戎饮酒:用诗歌劝诫苏轼戒酒。“戎”通“戒”,意为劝止。
3. 孟生虽贤未闻道:指孟子虽贤,但此处反用,暗示世人即便贤德,未必能悟透人生真谛。
4. 十年揩洗见真妄:经历多年磨砺反省,才分辨出真实与虚妄。
5. 石女无儿焦谷槁:石女生不出孩子,焦谷不能发芽,比喻无用或绝灭之物,形容身心枯竭。
6. 武昌痛饮岂吾意:苏轼曾贬居黄州(近武昌),时有饮酒排遣之举,此言非本愿。
7. 君家长松十亩阴:赞美孔家环境清幽,有大片松林可供隐居。
8. 我田方寸耕不尽:心田如田地,只需内在修养,不必外求广袤土地。
9. 工杂拟:擅长模仿多种文体风格,“杂拟”指仿作各类诗文。
10. 润色何须待东里:东里子产春秋时郑国贤臣,以善修辞著称;此言诗已佳,无需再润饰。
以上为【孔毅父以诗戎饮酒,问买田,且乞墨竹,次其韵】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回应友人孔毅父所作,内容涉及饮酒、人生感悟、归隐之志以及艺术交流等多个层面。诗中既有对酒的反思,也有对仕途与名利的超脱态度,更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清净、安于简朴生活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哲理深邃,情感真挚,在调侃与自嘲中流露出豁达的人生态度。通过“酒”“田”“墨竹”等意象,层层推进,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由外求转向内省的轨迹。
以上为【孔毅父以诗戎饮酒,问买田,且乞墨竹,次其韵】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开篇从“饮酒”切入,批判酒之虚妄——虽可暂忘忧愁,终难持久,清醒后烦恼复生。继而转入自我剖析:“十年揩洗见真妄”,体现苏轼历经贬谪后的深刻省思。他将自身比作“贮酒瓶”,形象揭示了应酬消耗、自我掏空的状态,充满悲凉与自嘲。
第三段转写理想生活图景:借松阴一庵,“聊洗心”三字点出精神净化之需,反映佛道影响下的内省倾向。紧接着提出“我田方寸耕不尽”,化用儒家“正心诚意”与禅宗“心性本净”思想,强调内在修为远胜外在物质追求,是对“买田”请求的婉拒,更是人生哲学的宣言。
末段回应“乞墨竹”之请,以“墨竹换新诗”体现文人间高雅互赠的传统。“枕书熟睡呼不起”看似懒散,实则暗含沉浸学问之意;“工杂拟”既谦亦傲,展现文学自信。结尾反问“润色何须待东里”,语带机锋,既赞对方诗才,又显自家胸襟,余味悠长。
整首诗融哲理、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平易而意蕴深厚,典型体现了苏轼“以理趣胜”的诗歌特色,也折射出其晚年趋于淡泊、返璞归真的精神世界。
以上为【孔毅父以诗戎饮酒,问买田,且乞墨竹,次其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眉山集》:“此诗托物寓意,层层递进,于饮酒、买田、索画之间,写出一段超然物外之怀。”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三十一:“语虽游戏,意极沉痛。‘贮酒瓶’‘石女焦谷’诸喻,皆自伤沦落之词。”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和作,每能翻出新意。此篇拒田乞竹,洗心方寸,足见其晚岁襟抱澄澈。”
4. 钱钟书《谈艺录》:“坡公善以俚语说理,‘醒后纷纷如宿草’‘满辄予人空自倒’,皆看似浅直而实含至理。”
5. 王水照《苏轼选集》按语:“此诗集中反映了苏轼黄州以后的思想转变:由外逐功名转向内修心性,由豪放渐趋冲淡。”
以上为【孔毅父以诗戎饮酒,问买田,且乞墨竹,次其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