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溪流声响便是佛陀的广长舌相,山峦翠色岂非佛法的清净法身。
夜来听闻八万四千首偈颂,他日该如何向他人转述传达。
以上为【赠东林总长老】的翻译。
注释
清净身:清净法身,即佛的法身。
举:即是提起来的意思;似:送给的意思。
1. 东林总长老:指东林寺常总禅师,苏轼元丰七年(1084)谒见
2. 广长舌:佛陀三十二相之一,《华严经》“菩萨以广长舌,出音声海”
3. 清净身:佛法身,《坛经》“佛法是不二之法,法身清净”
4. 八万四千:极言其多,《法华经》“八万四千法门”
5. 偈:佛经中的颂词,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四句偈等”
6. 举似人:转述他人,禅宗话头“说似一物即不中”
7. 溪声:庐山石门涧溪流,慧远《庐山记》“水声不绝”
8. 山色:庐山景致,李白《庐山谣》“影落明湖青黛光”
9. 夜来:通宵达旦,《五灯会元》“夜来何处寐”
10. 他日:将来时日,《史记·项羽本纪》“他日汝当用之”
以上为【赠东林总长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般若智慧观照自然万象,前两句通过“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的佛理隐喻,打破声色与佛法的界限;后两句借“八万四千偈”的时空无限与“如何举似”的语言困境,在证悟与传达的张力中展现禅宗“不立文字”的终极境界。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现象到本体的哲学飞跃。
以上为【赠东林总长老】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苏轼谪迁途中参访东林寺时,展现其融通儒释的思维特质。首句以“溪声”破题,将无常流逝的物理现象转化为永恒法音,暗合《楞严经》“闻性不灭”要义;次句“山色”与“清净身”互证,在色空不二中抵达华严境界。后两句陡转,“八万四千偈”既写自然启示的无穷尽,更喻众生烦恼的繁多(佛教以八万四千喻烦恼尘劳);“如何举似”的诘问,既承禅宗“言语道断”的传统,又暗含苏轼对自身文学传道功能的反思——当自然本身已成圆满说法,任何文字转述都成徒劳。全诗通过视听感官的宗教升华,构建起“溪声山色尽是如来”的现量境,其圆融无碍的观照方式,堪称宋代文字禅的诗化典范。
以上为【赠东林总长老】的赏析。
辑评
1. 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宿东林寺,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此诗,照觉曰:‘向汝道是佛舌,声尘往来,是何境界?’”
2.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此老谈禅如说家常,‘溪声山色’二语,真得羚羊挂角之趣。”
3.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触处玲珑,妙在‘他日如何’一问,截断众流。”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通首不著禅语而禅理具足,较谢灵运《过瞿溪山饭僧》‘清霄飏浮烟’诸句,直是悟未悟之别。”
5. 方东树《昭昧詹言》:“后二句与《罗汉赞》‘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同一机杼,皆所谓‘无说说者’。”
以上为【赠东林总长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