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仙丹终究无法炼成,安期生也已渺然远去,消失在浩渺云海之间。
谁曾想到黄门侍郎之妻,真正的至高道法竟然就在身边?
尸解成仙的传说终究未能流传下来,人已化去,只留下无尽的悔恨。
纵然金丹炼成又有何用?真正得道之人御气飞升,本就不假外物,无所依赖。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指苏轼仿效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风及原韵所作诗。“和”即唱和之意。
2. 读《山海经》并引:陶渊明有组诗《读〈山海经〉十三首》,苏轼此诗为其和作之一。
3. 金丹不可成:指道教炼丹术追求炼制长生不老的“金丹”,但终难成功。
4. 安期:即安期生,秦汉之际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常被视为修道成仙的象征。
5. 黄门妻:典出《列仙传》,指汉代陵阳子明之母(一说为黄门侍郎之妻),传说她因修道而得道升仙。此处反用其意,言至道不必远求。
6. 至道乃近在:真正的最高道法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日常或身边。
7. 尸解:道教术语,指道士死后遗下形骸,灵魂飞升成仙的一种方式,是成仙的较低形式。
8. 化去:指死亡或羽化登仙。
9. 丹成亦安用:即使炼成了金丹,又有什么实际用途呢?暗含讽刺。
10. 御气本无待:真正得道者可以驾驭天地之气自由飞行,根本不需要依赖外物如金丹。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读《山海经》之机,抒发对道教求仙、炼丹术的深刻反思。他以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如安期生、黄门妻为引,指出长生不老、炼丹成仙不过是虚幻追求,真正的“道”不在远方,而可能近在眼前,甚至被世人忽略。诗中流露出对执迷外丹、追求肉体飞升的批判,强调内在修养与自然之道的重要性。全诗语言简练,哲理深邃,体现了苏轼晚年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超然境界。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其“和陶诗”系列。通过回应陶渊明读《山海经》的主题,苏轼并未停留在神话故事的叙述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道教神仙信仰的本质问题。开篇即否定“金丹”的可行性,并以“安期渺云海”暗示神仙缥缈、不可企及。接着以“黄门妻”之典反转传统认知——至道不在名山大川,而在寻常之间,体现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意味。第三联感叹“尸解不传”“化去余悔”,是对执着于肉体永生者的悲悯与警醒。尾联点明主旨:若真能“御气”,则无需金丹,直指内修胜于外求。全诗结构严谨,由否定到反思再到升华,展现出苏轼对生命、修行与宇宙规律的通透理解,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与哲学深度。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十八:“此等诗非徒拟陶,实能得陶之神理。语虽平淡,而意极深远。”
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坡公和陶,最见性情。此诗刺求仙之妄,而归本自然,识见超卓。”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东坡晚岁和陶,多寓身世之感,此诗托于神仙之事,实抒人生之悟。”
4. 《宋诗精华录》评:“语似平易,骨子里却有千钧之力。‘丹成亦安用’一句,足以破千古迷梦。”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