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文与可(文同)和他手中的画笔都已逝去,如今我的诗歌又为谁而更新呢?
空留下像匠石能运斤成风那样的知音之才,却只能哀悼那断弦之人(喻亡友)。
以上为【书文与可墨竹,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书文与可墨竹,并叙:题写在文与可所绘墨竹画上,并附以序言。“书”指题诗,“并叙”说明原有文字叙述。
2. 文与可:即文同(1018–1079),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苏轼的表兄,以画墨竹著称,创“湖州竹派”。
3. 笔与子皆逝:既指文与可手中的画笔已停,也指文与可本人去世。“笔”象征其艺术生命,“子”是对友人的尊称。
4. 诗今谁为新:意为如今我的诗作再也无人能真正欣赏、唱和,暗指知音已失。
5. 运斤质:典出《庄子·徐无鬼》,匠石能用斧头削去别人鼻尖的白灰而不伤人,但必须有“质”(对象)配合。后以“运斤”比喻技艺高超且需有知音配合。此处指文与可是苏轼艺术上的知音。
6. 断弦人:典出《吕氏春秋》“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比喻知音亡故。苏轼以伯牙自比,文与可为钟子期。
7. 吊:哀悼。
8. 空遗:白白地留下,表示遗憾。
9. 质:配合的对象,此处指能理解并回应自己艺术的人。
10. 此诗原为题画诗,见于《苏轼诗集》卷十六,作于元丰二年(1079)文同去世后。
以上为【书文与可墨竹,并叙】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悼念其表兄兼挚友、著名画家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而作。文与可是北宋画竹大家,尤以墨竹著称,亦善诗文,与苏轼交谊深厚。此诗虽短,却情真意切,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深切怀念与知音难再的悲痛。前两句直抒胸臆,感叹友人与艺术才华俱逝,后两句用典精妙,借“运斤”“断弦”两个典故,突出二人之间精神契合的知音关系,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苏轼悼亡诗中“以才情寄哀思”的特点。
以上为【书文与可墨竹,并叙】的评析。
赏析
本诗短短二十字,却蕴含极深的情感与文化意蕴。首句“笔与子皆逝”一语双关,既写文与可之死,又叹其艺术生命的终结,笔随人去,墨竹不再。次句“诗今谁为新”由彼及己,转写自身创作的孤独——昔日酬唱之人已逝,诗虽可作,却无共鸣者,悲凉之意油然而生。后两句连用两个典故:“运斤质”强调知音之间的默契与相互成就;“断弦人”则深化了“伯牙绝弦”的悲怆意境,表明苏轼视文与可为不可替代的艺术知己。全诗不着一“泪”字,而哀痛之情溢于言表,语言简练而意蕴悠长,是苏轼悼亡诗中的精品,也体现了宋代文人“诗画一体”“以文会友”的精神传统。
以上为【书文与可墨竹,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此诗为悼文同作,同卒于元丰二年,轼时在湖州,闻讯作诗多首,此其一也。
2.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极简而情极哀,‘运斤’‘断弦’二事对举,见平生契厚。”
3. 清·纪昀《纪批苏诗》:“十字中含无限感慨,非寻常吊挽语。”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然指出苏轼与文同“书画相契,实开文人画之先河”,可为此诗背景注脚。
5. 《中国历代文人传记汇编·苏轼传》载:“与可既没,轼每见其画,辄泣下。”可见情感之真挚。
以上为【书文与可墨竹,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