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衣袍内铠甲厚重,出行有何恐惧?
郿坞中金银堆积,败退后也足以依凭。
所谓的“英雄”谁能与他相比?
肚脐上的油脂,可自作灯烛,无需另点灯。
以上为【郿坞】的翻译。
注释
郿坞:东汉权臣董卓在陕西郿县修建的堡垒,墙高丈余,内藏金银珠宝,积谷可供三十年之用。董卓曾自言:“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衣中甲厚:指董卓自知作恶多端,怕人刺杀,常在衣内穿着厚甲。
坞里金多:指郿坞内储藏了大量的黄金和财物。
脐脂自照: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董卓被杀后,被暴尸于市。因为他极其肥胖,守尸的士兵在他肚脐上插了根灯芯,点燃后竟然“光明达曙,如是积日”。诗中的“脐脂”即指此。
以上为【郿坞】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一首辛辣的政治讽刺诗。它通过对东汉权臣董卓及其巢穴“郿坞”的嘲讽,影射并批判了当时那些贪婪、愚蠢、妄图凭借权势财富永保富贵的权贵。全诗运用强烈的对比和反讽手法,前两句摹写其生前的嚣张与算计,后两句则勾勒其死后凄凉可笑的结局,形成巨大反差,语言犀利,鞭挞入骨,充分展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的批判精神与历史洞察力。
以上为【郿坞】的评析。
赏析
反讽手法的极致运用:诗的核心艺术特色是反讽。标题“郿坞”直接点出讽刺对象。首句“行何惧”与“退足凭”,看似写其周密安排,实则是为下文蓄势,揭露其如意算盘的彻底落空。第三句以“毕竟英雄谁得似”发问,貌似推崇,实则是为引出最辛辣的嘲弄——“脐脂自照不须灯”。这种捧得越高、摔得越重的笔法,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形象与结局的对比:诗歌在形象上构成了两组鲜明对比。一是董卓生前的不可一世(甲厚金多)与死后被人点灯的可悲下场对比;二是他“雄踞天下”的野心与“脐脂照灯”的现实结局对比。这两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多行不义必自毙,贪婪和残暴终将自食其果。
语言犀利,一针见血:苏轼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抓住“脐脂自照”这一典型的历史细节,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权贵们的愚蠢和虚妄。语言冷峻幽默,力透纸背,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超越历史的现实意义:此诗虽咏历史,但其批判的锋芒指向所有时代的“董卓式”人物。它警示那些倚仗权势、贪敛财富的统治者,他们的倒行逆施终将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以上为【郿坞】的赏析。
辑评
此诗作为苏轼一首著名的咏史讽刺诗,后世评论多集中于其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警示意义。
清·纪昀《纪评苏文忠公诗集》 评此诗:“快语,可当利剑。”
现代学者顾之京《苏轼集》 中评点:“此诗以史为鉴,用董卓之事,对当世骄横的统治者提出严厉的警告。‘脐脂自照’的奇特意象,将讽刺推向极致,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正直文人的胆识与锋芒。”
普遍认为:这首诗是苏轼“以议论为诗”的成功范例,它将深刻的史识、鲜明的爱情和巧妙的艺术构思融为一体,在宋人咏史诗中别具一格。
以上为【郿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