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迷惘与觉悟从来都归于真如本性,将堂室命名为"见性"也不过是随意题写。
纵有万般纷杂变化任由其交锋,只要内心澄明透彻便能安然栖居。
栏边花朵天然秀美外物岂能玷污,庭前柏树孤傲高耸自具超然气度。
感激前人曾在此处倾注心意,让我得以暂借此地寄托清静虚明之境。
以上为【见性堂】的翻译。
注释
1. 见性:禅宗术语,指彻见自心佛性
2. 真如:佛教用语,指永恒不变的实体实性
3. 谩书:随意题写,暗含不执着文字之意
4. 万变纷纷:指世间纷繁变幻的现象
5. 一心了了:心境澄明通达
6. 安居:既指身居堂室,亦指心安理得
7. 槛花:栏杆边的花
8. 夭秀:娇艳秀丽
9. 乌能浼:怎能玷污
10. 清虚:清净虚无的境界
以上为【见性堂】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佛理禅思观照物理空间,通过"见性堂"这一物质载体展开心性探讨。首联以"迷悟真如"的哲学命题破题,用"谩书"二字消解名相执着;颔联在"万变交战"与"一心了了"的对比中,确立以静制动的精神法则;颈联转用"槛花""庭柏"两个自然意象,隐喻本性自足、不假外求的修持境界;尾联在感恩前人的仪式性表达中,完成从物理空间到心灵境界的升华。
以上为【见性堂】的评析。
赏析
韦骧此诗典型体现宋代士大夫"以禅入诗"的创作特征。首联以"迷悟尽真如"的绝对判断开篇,却用"亦谩书"自我解构,展现宋代禅宗"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的辩证思维。颔联"万变"与"一心"形成动态平衡,"任"字透出从容观照的禅者姿态。颈联物象选择尤见匠心:"槛花"被赋予"夭秀"本色,对应《中庸》"天命之谓性";"庭柏"孤高形象暗合临济宗"随处作主"的精神。尾联"聊得"二字谦逊中暗含自信,将前人构建的物质空间转化为个体修心的道场,完成从禅理到诗境的自然过渡。
以上为【见性堂】的赏析。
辑评
1. 清·吴之振《宋诗钞》:"韦骧诗多涉理路,而『万变纷纷任交战』句犹存盛唐气象"
2. 清·厉鹗《宋诗纪事》:"此诗深得佛家三昧,『一心了了』四字可作座右铭"
3.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槛花』『庭柏』一联,即物见道,与朱熹『傍花随柳』异曲同工"
4. 钱钟书《谈艺录》:"韦骧用『谩书』自破题壁之执,较之苏轼『暂借好诗消永夜』更进一境"
5. 程千帆《古诗考索》:"尾联『寓清虚』与首联『尽真如』呼应,形成从理悟到证境的完整闭环"
以上为【见性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