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堆梧桐,床下鸣络纬。
佳人尺书到,客子中夜喟。
朝来一樽酒,晤语聊自慰。
秋蝇已无声,霜蟹初有味。
当为壮士饮,眦裂须磔猬。
勿作儿女怀,坐念蟏蛸畏。
山城亦何有,一笑泻肝胃。
泛舟以娱君,鱼鳖多可饩。
纵为十日饮,未遽主人费。
萧条岁行暮,迨此霜雪未。
明朝出城南,遗迹观楚、魏。
西风迫吹帽,金菊乱如沸。
愿君勿言归,轻别吾所讳。
翻译
窗前堆积着梧桐落叶,床下传来络纬(蟋蟀)的鸣叫声。
友人的书信忽然送到,让我这漂泊在外的人半夜里不禁叹息。
清晨来共饮一杯酒,相对谈心,暂且自我宽慰。
秋天的苍蝇已悄然无声,经霜的螃蟹正肥美可口。
此时正该像壮士般豪饮,怒目圆睁,胡须如刺猬般竖起。
切莫怀有儿女情长的忧愁,坐着担忧蛛网般的琐事烦扰。
山城之中又能有什么呢?但只要一笑,便可倾吐肺腑之言。
我们一同泛舟取乐,水中的鱼鳖多得足以设宴款待。
纵使连饮十日,主人也不会感到耗费太多。
我们这些人都已渐渐老去,心中清楚自身的价值所在。
岂能依附权贵门户,混迹于啼笑皆非的猴群之间?
我要以百篇诗作,抒发胸中千丈豪气。
岁末时节一片萧条,趁着这霜雪尚未严酷之时。
明日一早便出城南行,去凭吊楚、魏旧地的遗迹。
西风劲吹,催人落帽,金黄的菊花纷乱如沸水翻腾。
希望你不要轻易说归去,轻率地离别正是我最忌讳的事。
以上为【与顿起、孙勉泛舟,探韵得未字】的翻译。
注释
1. 顿起、孙勉:苏轼友人,生平不详,“顿起”或为李佖字,“孙勉”亦待考,皆为当时文士。
2. 探韵得未字:指作诗时采用分韵方式,抽得“未”字为韵脚。
3. 堆梧桐:梧桐叶落堆积,点明秋季景象。
4. 络纬:虫名,即纺织娘,秋夜鸣叫,常寓羁旅之思。
5. 尺书:书信。古时书信写于一尺长的竹简或绢帛上,故称。
6. 中夜喟:半夜叹息,表达客居之悲与感怀之情。
7. 秋蝇已无声:秋尽则蝇绝迹,暗喻时节肃杀。
8. 霜蟹初有味:经霜之蟹最为肥美,典出《晋书·毕卓传》“持螯把酒”。
9. 眦裂须磔猬:形容豪饮时神情激昂,怒目裂眦,胡须如刺猬竖立,极言壮士气概。
10. 蟏蛸:一种长脚蜘蛛,常结细网于屋角,象征琐碎忧惧之事。
以上为【与顿起、孙勉泛舟,探韵得未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友人顿起、孙勉同游泛舟时即兴唱和之作,押“未”韵。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豪放而深沉,既有对友情的珍视,又有对人生迟暮的感慨,更透露出诗人不屈于世俗、坚守人格独立的精神追求。诗中由景入情,由饮述志,层层递进,展现了苏轼典型的旷达与刚烈并存的个性。他劝勉友人勿作儿女之态,当以壮士自期,又借饮酒、赋诗、访古等行为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倾轧的疏离。结尾处“愿君勿言归,轻别吾所讳”,语短情长,余味悠远,体现出深厚的情谊与对时光易逝的警觉。
以上为【与顿起、孙勉泛舟,探韵得未字】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跌宕,从秋景起笔,引入书信带来的触动,继而转入共饮谈心的场景,再升华至人生志节的抒发,最后以出游访古收束,层次分明。苏轼善以日常细节承载深刻哲思,如“窗前堆梧桐,床下鸣络纬”,寥寥十字,既写出深秋寂寥,又暗含时光流逝之叹。诗中“当为壮士饮,眦裂须磔猬”一句气势磅礴,化用古人豪杰意象,展现其内心不甘沉沦的英雄情怀。而“勿作儿女怀,坐念蟏蛸畏”则形成鲜明对比,凸显诗人推崇刚健人格、鄙弃懦弱忧惧的价值取向。
后段“吾侪俱老矣,耿耿知自贵”尤为动人,是苏轼晚年常见的人生自觉——虽处贬谪,年华老去,却更加珍惜精神独立与人格尊严。“要将百篇诗,一吐千丈气”更是其创作精神的真实写照,诗歌成为排遣郁结、张扬志气的重要途径。结尾寄望于携手访古、共赏秋色,并殷殷叮嘱“勿言归”,表现出对友情的珍重与对相聚时光的不舍。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言志于一体,体现了苏轼七言古诗雄浑洒脱而又情致绵长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与顿起、孙勉泛舟,探韵得未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慷慨任气,不减少陵《醉时歌》。‘当为壮士饮’数语,直欲裂铁吞鲸。”
2.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三评:“通体豪迈,中含凄恻。‘吾侪俱老矣’以下,语近颓唐而意实坚贞,盖伤时感遇,托于游乐也。”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起处萧瑟,转入豪饮,忽又收敛至自贵自重,步步推进,章法井然。”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曰:“此与顿起、孙勉泛舟,实寓迁谪之悲。‘山城亦何有’者,言无荣利可恋也;‘宁能傍门户’者,誓不屈身权要也。其志可见。”
5. 林语堂《苏东坡传》提及此类唱和诗时指出:“苏轼在困厄中仍能呼朋引伴,饮酒赋诗,非为逃避,实为坚守灵魂之自由。此诗‘一笑泻肝胃’,正是其旷达本色。”
以上为【与顿起、孙勉泛舟,探韵得未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