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亲未葬,馀生抱羸疾。
朝吟噎邻里,夜泪腐茵席。
前年黑花生,今岁白发出。
身随日月逝,恨与天地毕。
愿求不毛田,亲筑长夜室。
难从王孙裸,未忍夏后堲。
誓求无生理,不践有为迹。
弃身尸陀林,乌鸢任狼藉。
翻译
章默啊,你的双亲尚未安葬,我余生却缠绵于病弱之躯。
清晨吟诗悲痛哽咽,邻里都为之动容;夜晚流泪浸透卧席,悲伤至极。
前年尚见黑发萌生,今年却已白发满头。
生命随日月流逝,遗憾将与天地同尽。
只愿寻得一片不长草木的荒地,亲手为你父母修筑永久安息的墓室。
虽知古有王孙裸葬的高洁,但我仍难效仿;也不忍心像夏后氏那样仅用土掩埋。
京城五陵多豪富之士,挥金如土,百万钱财一掷千金。
我深知道义之财难得,宁愿向清贫的朋友求助。
不嫌弃微薄的资助,点滴积累,终能聚成丘山。
此志若能在早晨实现,即便傍晚死去也毫无哀戚。
我誓求超脱生死的境界,不再涉足世俗有为之事。
死后愿舍身于尸陀林(弃尸之地),任由乌鸦和鹰鸢啄食,任凭狼狗践踏遗骸。
以上为【赠章默,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章子亲未葬:指章默的父母尚未下葬,古代极为重视丧葬,未葬被视为大憾。
2. 馀生抱羸疾:苏轼自谓晚年多病,身体衰弱。“馀生”指残年,“羸疾”即虚弱之病。
3. 噎邻里:悲痛吟诗以致哽咽,连邻居都受感染。
4. 腐茵席:泪水之多,使坐卧的席子都似腐烂,极言悲伤之深。
5. 黑花生:指前年尚有黑发再生,喻生命力尚存。
6. 身随日月逝:生命随时间消逝。
7. 不毛田:不长草木的荒地,指墓地。
8. 长夜室:指坟墓,喻死亡后的长眠之所。
9. 王孙裸:典出《汉书·杨王孙传》,主张裸葬,返归自然。
10. 夏后堲:堲(jí),指用土简单掩埋,夏代葬礼简朴,此处表示不愿过于简陋。
以上为【赠章默,并叙】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写给友人章默的赠诗,并附有序言性质的内容,情感沉痛真挚,体现了苏轼对友情的重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以及儒家仁义与佛道思想交融的精神境界。全诗以“亲未葬”为切入点,揭示章默孝心未遂之痛,进而引出诗人愿助其完成孝道的深切承诺。诗中既有对生命短暂的慨叹,也有对身后事的超然态度,表现出苏轼在困顿人生中坚守道义、超越生死的胸襟。语言质朴而深沉,情感层层递进,从现实苦难到精神解脱,完成了从“孝义”到“无生”的升华。
以上为【赠章默,并叙】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深沉,以“亲未葬”为纲,贯穿全篇。开篇直陈章默之孝憾与自身之病苦,奠定悲怆基调。继而通过“朝吟”“夜泪”“黑花”“白发”等意象,渲染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苍凉感。诗人愿“求不毛田,筑长夜室”,不仅体现对友人孝心的理解与支持,更彰显其重义轻利的人格追求。中段对比“五陵豪士”的奢靡与“贫友乞”的清贫,凸显道义之贵远胜金钱。结尾转向哲思层面,由“誓求无生理”至“弃身尸陀林”,融合佛家舍身布施、道家齐物生死的思想,达到精神的超脱。全诗由情入理,由人及己,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坚守仁义、参悟生死的博大胸怀,是其晚年思想成熟的体现。
以上为【赠章默,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语极沉痛,而志节凛然,东坡晚岁文字,多此类。”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云:“此诗情真语挚,不事雕琢,而感人至深,盖出于肺腑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称:“以助友葬亲为念,而自抒生死之观,儒释交融,非东坡不能为此言。”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诗中‘誓求无生理’以下数句,显受佛教影响,然其根柢仍在儒家之仁义,乃东坡晚年思想之真实写照。”
以上为【赠章默,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