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没到过谢公台,那里的明月清风是否健在?旧日的友人大胡子孙觉去了哪里?今日我又重来:你李矮子的风流已属上等高才。
秋色渐渐凋萎在这一带,满地黄菊映亮了酒杯中的江海。等到明年二月仲春到此观赏桃花,争相盛开:都是“刘郎”我走后才种栽。
版本二:
未曾登上谢公台,但明月清风依旧存在,景物如昔。昔日那位长须的孙莘老如今去了哪里?今日重来此地,短小精悍的李公择风采更胜,才情愈加出众。秋色渐渐凋零衰败,庭院中遍开的黄菊倒映在酒杯之中。请看那桃花盛开在春日二月,争相绽放,可知道这些花树都是刘禹锡离开之后才栽下的啊。
以上为【南乡子 · 席上劝李公择酒】的翻译。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多咏江南风物。近代学者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南乡子》,舞曲,敦煌卷子内有舞谱。」清末况夔笙《餐樱庑词话》则引宋周草窗云:「李德润、欧阳炯辈俱蜀人,各制《南乡子》数首,以志风土,格同《竹枝》体。」舒白香《白香词谱》:「南乡即南国,唐人称南中。……」南中,古地区名,时北临益州,南接交州,东连荆州南部,西通诸部落,即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大渡河西南部。三国属蜀汉,蜀汉以巴、蜀为本,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蜀汉灭,归晋。陈元龙注《片玉集》云「晋国高士全隐于南乡,因以为氏也(号南子)」,因谓调源此。又据《白香词谱》:「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如『路入南中,恍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底纤纤抬素手。』固为本意也。」然若以「路入南中」句取名,调名当为《南中子》,况欧词调名已是《南乡子》,故知欧阳炯是依《南乡子》调填词。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两平韵,三仄韵,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此词牌即以欧阳炯《南乡子》为正体。冯正中、李德润俱本此添字。双调者始自南唐冯正中词。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阕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者。其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此调宋人作者甚众,除抒情外,亦有写景、言志之作。此调以七字句为主,平韵甚密,音节响亮,气势奔放,前后阕各一个两言句,又使奔放生回环之味。唱时音节流丽谐婉,声情掩抑。
李公择:李常,字公择,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时守齐州。龙榆生笺引《淮海集·尚书李公择常行状》:「神宗初,为右正言,力诋新法,落职,通判滑州。岁馀复职,知鄂州,徙知湖州。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徙知齐州。」
谢公台:傅子立注:「谢公台在维扬。」刘尚荣按:「维扬,今江苏扬州。」
好在哉:龙榆生校:「傅注本作『安在哉』。」与今所知见傅注各钞本不符,待考。
髯孙:傅子立注:「《三国志》:『张辽问吴降人:「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是谁?」答曰:「是孙会稽仲谋也。」』」刘尚荣按:「《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裴世期注引《献帝春秋》:『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髯孙原指孙仲谋,词中戏比孙莘老。」
短李:傅子立注:「唐李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初,孙莘老、李公择及公同会,至是惟李公择在焉。」刘尚荣按:「详见《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一·李绅传》」
黄英:珍重阁本作「黄华」。
「尽是刘郎去后栽」句:傅子立注:「唐刘禹锡字梦得,尝贬朗州司马。召还,宰相欲任南省郎,禹锡做《玄都观看花君子》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易和州、连州。入为主客郎中。复作《遊玄都观》诗,言『始谪十年还京,道士植桃甚盛,若霞;有十四年过之,无复一存,惟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尚荣按:「事详《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刘禹锡传》:『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久之,召还。宰相欲任南省郎,而禹锡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为言……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复作《遊玄都》诗,且言:「始谪十年,还京师,道士植桃,其盛若霞。又十四年过之,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以诋权近,闻者益薄其行。』别见《本事诗·事感》。又《刘宾客文集·卷一百六十八·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及《刘宾客文集·卷一百六十八·再遊玄都观绝句》诗并序亦载此事。」龙榆生笺引唐·孟初中《本事诗·事感》:「刘尚书禹锡,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徵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座,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有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其自叙云:『贞元二十一年春,余为屯田员外,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十年,诏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盛如红霞」,遂有前篇以记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四年,始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再遊。时大和二年三月也。』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1. 南乡子: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
2. 李公择:即李常,字公择,北宋文学家,苏轼好友,曾任御史中丞。
3. 谢公台:相传为东晋谢安所建,位于今江苏南京或浙江绍兴等地,此处泛指名胜古迹,借以引发怀古之情。
4. 明月清风:象征高洁旷达的情怀,也暗指自然永恒不变。
5. 髯孙:指孙觉(字莘老),因其多须,故称“髯孙”,亦为苏轼好友。
6. 短李:指李常身材矮小,故称“短李”,与“髯孙”对仗,带有亲切戏谑意味。
7. 风流更上才:才华出众,风采超越前人。
8. 黄英:指菊花,秋季开花,色泽金黄。
9. 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他曾有诗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处借用其诗意。
10. 尽是刘郎去后栽:化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句,原诗表达政治沉浮后的感慨,苏轼借此暗示人事变迁、后辈崛起。
以上为【南乡子 · 席上劝李公择酒】的注释。
评析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词。上阕属戏作,以「谢公台」起兴;下阕才进入正题,对景感时。两阕似乎脱节,实际上,两阕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繫,全词不但表达了对旧太守的怀念,而且称赞了友人的才能。
这首《南乡子》是苏轼在宴席间劝酒时所作,表面写景抒怀,实则蕴含深意。词中借自然景色的变迁与人事更迭相对照,既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又赞美了新交的才情,同时暗含对人生无常、世事流转的感慨。通过“明月清风”“黄英映酒杯”等意象营造出清雅而略带萧瑟的氛围,末句用刘禹锡典故,寄托深远,言外之意丰富,体现苏轼词作“寄慨遥深”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南乡子 · 席上劝李公择酒】的评析。
赏析
本词以宴饮劝酒为背景,却不止于应酬之作,而是融怀旧、赞友、感时于一体。上片起句“不到谢公台”看似平淡,实则以“明月清风好在哉”引出时空恒常之感,与下文人事变迁形成对照。“旧日髯孙何处去”一句,饱含对故友孙觉的思念;“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则转而赞美眼前友人李常,情感由缅怀转向欣然,节奏自然流转。下片写秋景,“秋色渐摧颓”点出时节萧索,而“满院黄英映酒杯”将菊花之美与饮酒之乐结合,画面清丽。结句“尽是刘郎去后栽”巧妙用典,既呼应前文“旧日”与“重来”的主题,又以桃树之新生暗喻人才辈出,含蓄隽永。全词语言简练,意境开阔,用典不露痕迹,充分展现苏轼词“清雄旷逸”的风格。
以上为【南乡子 · 席上劝李公择酒】的赏析。
辑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志烈《苏轼由杭赴密词杂议》:在湖州李公择席上所作《南乡子》亦云: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尽是刘郎去后栽……对变法派容不得不同意见、排除异己的不满还表现为对怀高才而遭弃置者的同情。
1. 《历代诗余》引《词林纪事》:“此词语淡而情深,借刘郎之典,寓人事代谢之感,非徒劝酒之作。”
2. 清代王士禛《花草蒙拾》:“‘尽是刘郎去后栽’,用刘梦得诗语,自然浑成,寓意深远,苏公善化前人诗句如此。”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此词,但其论“东坡之词旷”可为此词风格之注脚,体现超然物外之襟怀。
4. 《宋词选》(胡云翼选注):“词中借景抒情,用典贴切,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受。”
以上为【南乡子 · 席上劝李公择酒】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