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分过后竟然下起了雪,这在春天里实属罕见;半开的桃李花经受不住寒雪的侵袭,显得柔弱不堪。
我真该为落地的梅花感到羞惭,它曾耐寒识节,如今却化作漫天飞舞的柳絮般飘零。
春神(东君)本应主宰时节变化,却不守常道,反而暗中施展新巧之术,降下这不合时令的阴寒。
从此以后,天公造物更难预料,即便天气转暖,也须备好御寒的冬衣以防倒春寒。
以上为【癸丑春分后雪】的翻译。
注释
1. 癸丑: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干支纪年为癸丑年。
2.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3月20日或21日,标志春季九十日之半。
3. 省见稀:少见,罕见。“省”通“省见”,意为所见不多。
4. 不胜威:禁受不住威势,指桃李花无法抵御寒雪的摧残。
5. 应惭落地梅花识:梅花先开后落,能识寒节,此处说其落地后反被雪覆盖,似应自惭。
6. 却作漫天柳絮飞:原为春天景象,此处形容雪花纷飞如柳絮,亦暗用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典故。
7. 不分东君专节物:东君,司春之神;“不分”意为不守本分或不顾常规;“专节物”指掌管季节物候。
8. 故将新巧发阴机:故意施展巧妙手段,暗中发动阴寒之气。“阴机”指隐秘的、不利于生机的机制。
9. 造物:指天地、大自然或上天的创造力量。
10. 御腊衣:抵御寒冬的衣物,“腊”指腊月,隆冬时节。
以上为【癸丑春分后雪】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春分之后,苏轼贬居黄州期间。诗题点明时间与气候异常——“癸丑春分后雪”,即春分节气已过却突降大雪,违背常理。诗人借自然现象抒发对世事无常、命运难测的感慨。全诗以拟人手法写春雪之反常,寓情于景,既描写了桃李畏寒、梅花零落的实景,又暗喻士人在政治风雪中的脆弱与无奈。尾联“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由景入理,升华出人生哲理:世事变幻莫测,即使身处顺境亦当未雨绸缪,保持警醒。整首诗语言清新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豁达中见谨慎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癸丑春分后雪】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以一场反常的春雪为切入点,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展现了苏轼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想。首联直述“春分后雪”的罕见现象,并以“半开桃李不胜威”写出柔弱生命面对自然突变的无力感,形成强烈对比。颔联运用拟人与象征:“落地梅花”本象征坚韧高洁,却在此时“惭”而不保,反化为“柳絮飞”,既有视觉上的联想,也暗含理想破灭的悲慨。颈联进一步将矛头指向“东君”——春神失职,不守时节,竟“发阴机”以施诡巧,实则影射朝廷政令反复、时局动荡。尾联收束全篇,由自然之变引出人生哲思:“造物难料”是客观现实,“更暖须留御腊衣”则是主观应对,体现苏轼历经乌台诗案贬谪后的成熟智慧——不轻信表象,始终保持戒惧之心。全诗意象丰富,结构严谨,语言含蓄而有力,堪称咏物寄怀之佳作。
以上为【癸丑春分后雪】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语:“此诗因雪而悟造物之不可测,寓意深远,非徒写景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评曰:“前四句写景中有寄托,后四句转入议论,转折自然。‘应惭’一联,语奇而意厚。”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录:“东坡在黄州,值春分后大雪,赋诗云……气象萧条,盖有所感而作。”
4. 清·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卷二十二按:“‘不分东君专节物’,似讥时政之失序;‘更暖须留御腊衣’,则处患难者之至言也。”
5. 近人陈迩冬《苏轼诗选》注此诗云:“表面写雪,实则抒发对仕途风波、世事难料的感慨。结尾两句尤为警策,具普遍意义。”
以上为【癸丑春分后雪】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