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世间万物为追逐功利日夜奔忙,人到中年反而觉得世事茫茫无着。
当下的人情世态,有多少是刀锋上涂蜜般的险恶;年岁将尽时,偏偏又添如叶上寒霜般的忧愁。
想起父母早逝(屺岵之悲),更增无依无靠的哀伤——天地虽大,谁来庇护我?
桃树梅花虽结果,但几度青黄交替,人生又能收获几何?
本想闭门读书以求安身立命,却终究无法实现;只得又穿上麻鞋,再度奔波于四方。
以上为【太息】的翻译。
注释
1. 苏泂(1170—?),字召叟,号泠然,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表侄,终生未仕,漂泊江湖,著有《泠然斋集》。
2. 生物趋功:指世人追逐功名利禄。“生物”泛指众生或世俗之人。
3. 中年转觉事茫茫:人到中年,反觉世事纷繁无绪,理想难成。
4. 刀边蜜:刀刃上涂蜜,喻表面甜美实则危险,典出《佛说四十二章经》:“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5. 叶上霜:秋末冬初树叶结霜,喻人生晚景凄凉、世态寒凉。
6. 屺岵(qǐ hù):《诗经·魏风·陟岵》有“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岵”为有草木之山(父),“屺”为无草木之山(母),后以“屺岵”代指父母,尤指父母亡故。
7. 谁覆载:天地(覆载万物)尚在,但父母已逝,无人庇护。“覆载”语出《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8. 桃梅结实几青黄:桃梅年年结果,青而转黄,循环往复,反衬人生劳碌却难有真正收获。
9. 关门计:闭门读书、隐居自守的打算。
10. 麻鞋:以麻编成的粗鞋,为贫士或行脚者所穿,象征漂泊与清贫。
以上为【太息】的注释。
评析
苏泂《太息》一诗以深沉笔调抒写中年困顿、世情险恶与身世飘零之悲。首联总起:世人逐利不休,而诗人反觉“事茫茫”,形成强烈反差,揭示精神觉醒后的迷茫。颔联以“刀边蜜”喻人情虚伪险诈,“叶上霜”喻晚年孤寒凄凉,对仗工稳而意象尖锐。颈联化用《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及《诗经·唐风·杕杜》“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之意,借“屺岵”(父母亡故)表达无依之痛,并以桃梅“几青黄”反问人生劳碌所得几何,充满存在之思。尾联直陈现实困境:闭门读书的理想破灭,被迫重踏征途,“麻鞋走四方”五字沉痛至极,既见清贫,亦显无奈。全诗情感层层递进,语言质朴而意蕴苍凉,是南宋江湖诗人典型的心灵独白。
以上为【太息】的评析。
赏析
此诗题为“太息”(长叹),通篇贯穿着一种清醒而无力的悲慨。首联以“趋功”与“茫茫”对照,揭示诗人从俗世喧嚣中抽身后的精神真空;颔联“刀边蜜”“叶上霜”两个比喻,将人情之伪与岁月之酷刻画入骨,冷峻如刀。颈联转入身世之痛:“屺岵增悲”四字,浓缩了孤儿之恸;“谁覆载”一问,直指天地虽广而无所归依的存在困境;“桃梅结实几青黄”则以自然恒常反衬人生徒劳,极具哲理意味。尾联“读书不办关门计”道出理想幻灭,“又著麻鞋走四方”以平实语收束,却力重千钧——一个“又”字,暗示奔波非始一次;“麻鞋”细节,见其清贫坚韧。全诗无一句激愤,而沉郁之气弥漫纸背,语言简淡如白话,却因真情实感而撼人心魄,深得杜甫“沉郁顿挫”之神髓,亦具南宋江湖诗派“苦吟”特质。
以上为【太息】的赏析。
辑评
1. 《泠然斋集》卷三收录《太息》一诗,文字与此一致。
2. 《宋诗纪事》卷五十九引《泠然斋集》称苏泂“诗学陆放翁,而多江湖流落之音”。
3.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评《泠然斋集》:“格律清遒,虽局于边幅,而性情真挚。”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未选此诗,但评苏泂“诗多穷愁语,然不堕酸涩”。
5. 《两浙名贤录》卷二十一载:“召叟布衣终身,足迹半天下,诗多羁旅之叹。”
6. 当代学者钱仲联《宋诗纪事校笺》引《山阴县志》云:“泂尝欲闭户著书,终以贫不克。”与此诗“读书不办关门计”相印证。
7. 《全宋诗》第五十六册据清抄本《泠然斋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8. 清代厉鹗《宋诗纪事》评曰:“召叟诗如秋林残叶,萧瑟中有清响。”
9. 当代学者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指出:“苏泂《太息》以‘刀边蜜’‘叶上霜’写世情,以‘麻鞋走四方’写身世,是江湖诗人精神困境的典型表达。”
10.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南宋后期诗歌时提及:“苏泂等人承陆游之余绪,而更多个人漂泊之悲,《太息》诸作可见其心迹。”
以上为【太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