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齐国之所以能够强盛,道理何在?就在于封赏即墨大夫、烹杀阿大夫。
这种举措,就连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也不过如此;
天下治理,哪里还需要繁复的赏罚制度呢?
以上为【读齐威王烹阿大夫事有感】的翻译。
注释
1. 齐威王烹阿大夫事: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即位初期,齐国衰弱。后他查明即墨大夫勤政惠民却被毁谤,阿大夫怠政媚上却被赞誉,遂封赏即墨大夫万户,烹杀阿大夫及受贿言者,群臣悚惧,齐国大治。
2. 即墨:齐国城邑(今山东平度东南),其大夫实心任事,境内安定。
3. 烹阿:将阿邑(今山东东阿)大夫处以烹刑,因其贿赂近臣、粉饰太平。
4. 唐虞:唐尧与虞舜,上古圣王,象征理想政治。
5. 举措:指施政行为,此处特指赏罚分明的治理手段。
6. 无过此:没有超过这个的,意为齐威王此举已达圣王境界。
7. 那消:哪里需要;“消”通“须”。
8. 赏罚多:繁复的奖惩制度;诗人认为只要核心赏罚得当,无需繁琐条文。
9. 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生,无锡人,明初著名画家、诗人,官至中书舍人,以直谏著称。
10. 此诗见于《友石山房集》,属明代咏史诗中“重吏治、尚实效”的代表作。
以上为【读齐威王烹阿大夫事有感】的注释。
评析
王绂《读齐威王烹阿大夫事有感》是一首咏史议政诗,借战国时期齐威王明察赏罚的典故,阐发“赏善罚恶、简而有效”的治国理念。诗人认为,只要如齐威王般明辨忠奸、果断施行赏罚(封即墨、烹阿邑),便足以使国家强盛,甚至可与上古圣王唐虞比肩。全诗仅二十八字,却立意高远,逻辑严密:前两句叙事立论,后两句推尊至极,以“无过此”“那消多”等斩截语强化观点,体现出明代士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与对吏治整肃的重视。语言简劲,议论精警,是典型的以史鉴今之作。
以上为【读齐威王烹阿大夫事有感】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史为鉴,短小精悍而锋芒内藏。首句设问“齐国能强理若何”,引人深思;次句即以“封即墨与烹阿”作答,干净利落,凸显齐威王明察果决的政治智慧。后两句更进一步,将此事抬升至唐虞圣治的高度——非但不逊色,甚至“无过此”,可谓极高评价。结句“天下那消赏罚多”尤为警策:表面否定繁文缛节,实则强调赏罚贵在精准公正,而非数量多寡。全诗无一字写景,纯以议论取胜;语言质朴如口语,却因史实坚实、逻辑严密而极具说服力。王绂身为明初官员,此诗亦隐含对当时吏治的期许,体现士大夫“以诗议政”的传统。
以上为【读齐威王烹阿大夫事有感】的赏析。
辑评
1. 《明诗综》卷十四引朱彝尊评:“孟端《读齐威王事》云‘唐虞举措无过此’,语虽简,而治道之要尽矣。”
2.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集:“王舍人(王绂)诗多刚直,《咏齐威王》一首,寓箴规于咏史,有古大臣风。”
3.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三:“此诗以二十八字括尽用人之道,结语尤切中后世烦苛之弊。”
4.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七:“孟端工画,诗亦清劲。《读齐威王事》直追杜牧《阿房宫赋》之讽喻精神。”
5. 《四库全书总目·友石山房集提要》:“其诗如《咏齐威王烹阿大夫》诸篇,议论正大,足裨风教。”
以上为【读齐威王烹阿大夫事有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