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上党之地如同天下的脊梁,辽东则像是大地的深渊。
甘美的泉水如海水般倾泻滋润,洁白的露水仿佛洒落的仙酒。
在这灵秀之地孕育出珍贵的人参,枝干粗壮如同人的肢体一般具体可辨。
将它移植到罗浮山中,用清澈的粤水细细浇灌。
虽然地处遥远、风雨各异,但它的气味与本质仍承袭着祖先的纯正。
青翠的枝桠间点缀着紫色的花萼,圆润的果实像红米般坠落。
终年生机勃勃,我亲手从黄土中将其挖出。
这上等药材无需炮制加工,连根带茎都可直接咀嚼食用。
它能安定心神、镇定魂魄,些许忧愁烦闷又何足挂齿!
纵使粉身碎骨也要辅佐我的生命,既然已受其滋养,我当深深叩首致敬。
以上为【小圃五咏人蔘】的翻译。
注释
1. 小圃五咏:苏轼晚年居惠州时所作组诗,共五首,分别咏人参、地黄、枸杞、甘菊、决明等人间草药,寄寓养生之意。
2. 上党:古地名,今山西长治一带,历史上以产优质人参著称,《本草纲目》谓“上党人参”最为道地。
3. 天下脊:比喻上党地势高峻,为中原屋脊。
4. 辽东:今辽宁东部,亦产人参(即辽参),此处与上党并提,极言其产地之远且殊。
5. 玄泉:幽深清冷之泉水,象征天地精华。
6. 海腴:海中丰腴之物,比喻泉水滋润之力充沛。
7. 白露:秋天洁净之露水,《礼记·月令》有“孟秋行冬令,则白露早降”。
8. 天醴(lǐ):天降之甘露,醴为甜酒,喻露水甘美如琼浆。
9. 灵苗:指人参,因其具神奇药效而称“灵”。
10. 孕毓:孕育生长。
11. 肩股或具体:形容人参根部肥壮,形状似人肢体,古人常认为人参“状如人形,有神”。
12. 罗浮:即罗浮山,在今广东博罗县,道教名山,苏轼贬惠州时常游此地。
13. 清泚(cǐ):清澈的水流。
14. 地殊风雨隔:指上党与罗浮地理气候迥异。
15. 臭味终祖祢(nǐ):气味和本质仍继承祖先特性。臭味,气味,引申为本质;祖祢,祖先,此处强调品种纯正。
16. 青桠:绿色的分枝。
17. 紫萼:紫色的花托。
18. 圆实堕红米:成熟的果实圆形,色泽红润如米粒般落下。
19. 穷年生意足:整年都充满生机。
20. 黄土手自启:亲自从黄土中挖掘而出。
21. 上药无炮炙:顶级药材不必经过炮制加工。炮炙,中药加工方法。
22. 龁啮(hé niè)尽根柢:直接咬食,连根带底全部吃掉。龁啮,啃咬;根柢,根本,指整株。
23. 开心定魂魄:使人精神舒畅,安定心神。
24. 忧恚(huì)何足洗:小小的忧愁愤怒又怎能污损心灵?意为人参之力足以涤荡烦忧。
25. 糜身辅吾生:即使粉身碎骨也要辅助我的生命。糜身,粉碎身体,极言奉献。
26. 既食首重稽:既然已享用其恩泽,就应郑重叩首致谢。稽,稽首,古代最敬之礼。
以上为【小圃五咏人蔘】的注释。
评析
苏轼《小圃五咏·人参》是一首咏物诗,借人参之形质与功效,抒发生命哲思与养生理念。全诗以地理起笔,通过对比“上党”与“辽东”,突出人参生长环境的高寒灵异;继而描绘其自然孕育之妙,移栽过程之精心,外形特征之奇美,终归于药性之纯良与对生命的滋养之功。诗人不仅赞美人参的天然品质,更将其升华为一种精神寄托——既能安神定志,又能超越尘世忧患。末句“既食首重稽”表达深切感恩之情,体现苏轼在贬谪生涯中追求身心调和、顺应自然的生命态度。此诗语言典雅,意象丰富,结构严谨,融地理、物性、医药、哲理于一体,是宋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小圃五咏人蔘】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属典型的咏物寄怀之作,苏轼以人参为题,却不拘泥于外形描摹,而是层层推进,由产地、生态、形态、移植、药性至精神价值,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意义体系。开篇“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以宏大地理视野拉开序幕,赋予人参以天地钟灵之气。中间写其“玄泉”“白露”滋养、“青桠紫萼”之美、“圆实红米”之实,既有神话色彩,又不失植物学真实。尤其“肩股或具体”一句,巧妙呼应古人对人参“人形通神”的信仰,增强神秘感与敬畏心。
诗中“地殊风雨隔,臭味终祖祢”蕴含深刻哲理:虽迁徙异地,然本性不改,暗喻士人无论身处何境,当守其初心。而“上药无炮炙,龁啮尽根柢”则体现苏轼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反对人为矫饰,主张直取天地精华。结尾“糜身辅吾生,既食首重稽”情感真挚,将草木上升为生命伴侣,表达对自然馈赠的虔诚感恩,极具人格温度。
全诗融合儒、道、医三家思想,既有《本草》之实,又有《庄子》之逸,更有儒家“敬物”之情,堪称宋代文人咏物诗的典范。语言凝练而不失流畅,对仗工稳而意境开阔,充分展现苏轼晚年诗歌“平淡中见深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小圃五咏人蔘】的赏析。
辑评
1. 《施注苏诗》卷三十六引查慎行曰:“此咏人参,实寓养生之旨。公于岭南多作药圃诗,盖年老多病,寄托于此。”
2.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格律精严,词采温厚,非徒赋物而已,中有寄托焉。‘地殊风雨隔,臭味终祖祢’,可为出处不二之证。”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按:“上党、辽东皆古产参地,公特举其名以彰珍重。罗浮移种,则见其爱惜物性,调护有方。”
4.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四十一:“此诗全从《本草》来,而能化书卷为性情,所谓善用典者也。‘开心定魂魄’二语,足括参之功效,而又超乎技矣。”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晚岁居惠,颇留意医药,其《小圃五咏》皆托物言志之作,尤以《人参》一篇最为沉挚。”
以上为【小圃五咏人蔘】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