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戸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衹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版本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了衣服准备睡觉,忽然看见月光照进屋内,心情愉悦,便起身出门散步。想到没有人可以一同游乐,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漫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以上为【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西元一〇八三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宋淸河(今河北淸河)人,名梦得,字怀民,东坡之友。元丰六年亦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东坡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
2. 解衣欲睡: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3. 月色入户:月光从门外照进来。“户”指门,古时多指单扇的门。
4. 欣然起行:高兴地起身外出。
5.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意为想到。
6. 遂至承天寺:于是到承天寺去。“遂”,于是。
7. 张怀民:名梦得,字怀民,当时也被贬黄州,寓居承天寺。
8.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意为共同、一起。
9. 藻荇交横:水草交错纵横。藻、荇均为水生植物。此处借喻竹柏之影。
10.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的清闲之人罢了。“但”意为只、仅仅;“闲人”既指无所事事之人,也暗含超脱尘俗、心境悠闲之意。
以上为【记承天寺夜游】的注释。
评析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〇八三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文中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片段,表达东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小品,记述了一个寻常夜晚与友人月下散步的情景。文章语言简练,意境空灵,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作者旷达超脱的心境。表面上写的是夜游之乐,实则暗含人生感慨:虽处逆境,却能以“闲人”自居,欣赏自然之美,体现出苏轼在困顿中依然保持的精神自由与审美情怀。全文仅八十余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小品文中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记承天寺夜游】的评析。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典型的宋代小品文,篇幅短小而意蕴深远。全文以时间为序,先叙起因——月色撩人,继而行动——寻友同游,再写所见——庭中月影,最后抒怀——感叹“闲人”之稀有。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尤为精彩。作者运用比喻,将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摇曳的水草,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静谧幽美的意境。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画面极具立体感和诗意美。
结尾两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它点出了全文主旨:美景常在,而能欣赏美景的心境却难得。一个“闲”字,既是现实处境的写照(被贬赋闲),也是精神境界的体现(超然物外)。苏轼在此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更流露出身处逆境而不失豁达的人生哲思。
以上为【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
辑评
1.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十六:“此等语,非东坡不能道,非东坡当此境亦不能道。”
2. 林纾《古文辞类纂选评》:“寥寥数语,写出一段清光冷韵,真如月下闻箫,令人神往。”
3. 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评苏轼文:“东坡之文,洒落处似不着力,而气象自高。如此文者,一语天然万古新。”
4. 吕思勉《经子解题》:“东坡此文,不过记一夕之事,而言外无穷,可谓以少总多。”
5. 陈衍《宋诗精华录》虽主论诗,然评及此类散文云:“宋人小品,至东坡而极妙,随笔挥洒,皆成文章。”
以上为【记承天寺夜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