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们都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不要让我一人留下。日後登楼怀念老友。
让我退休,提举洞霄宫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几位像我与你一样同年龄的旧友呢。
版本二:
阳羡和姑苏都已经购置了田产,我们相逢于此,谁能相信这是前世的因缘?不要轻易唱起那“水如天”的离别之曲。我将退隐于洞霄宫,你则出任地方长官,即便白发苍苍,相对而坐,旧情依旧不变。不知西湖边还能有几个像我们这样共度多年的老友?
以上为【浣溪沙 · 送叶淳老】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鐘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俱未收本首,唯见元延祐本《东坡乐府·卷上》。
叶淳老:龙榆生笺:「冯应榴曰:『《续〈通鉴〉长编》:「元祐六年正月,两浙路转运副使叶温叟为主客郎中。先生作诗时,尚在浙也。」』又温叟为先生同年,见《避暑录话》。」
阳羡:傅子立注:「『阳羡』,毗陵之宜兴也。公爱其有荆溪西山之乐,而将老于是。」刘尚荣按:「《东坡续集·卷六·答贾耘老四首(其二)》云:『仆已买田阳羡,当告圣主哀怜馀生,许于此安置。幸而许者,遂筑室于荆溪之上而老矣。』」龙榆生笺:「《风土记》:『阳羡县东有大湖,中有包山。山下有洞穴,潜行地中,云无所不通,谓之洞庭地脉。』」
姑苏:傅子立注:「吴台名。」刘尚荣按:「《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太伯弟仲雍十七世孙寿梦孙)阖庐世家〉》『越因伐吴,败之姑苏』句下南朝宋·裴龙驹《〈史记〉集解》:『《越绝书》曰:「阖庐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唐·司马子正《〈史记〉索隐》:『姑苏,台名,在吴县西三十里。《左传·定十四年》曰:「越子大败之,灵姑浮以戈击阖庐,阖庐伤将指,还,卒于陉,去槜(Zuì)李七里」。杜预以为槜李在嘉兴县南。灵姑浮,越大夫也。』」龙榆生笺引《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赞〉》:「上姑苏,望五湖。」又引《吴越春秋》:「越进西施于吴,请退师。吴得之,筑姑苏台,游宴其上。」
水如天:龙榆生笺引唐·赵渭南《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洞霄:龙榆生笺引《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河南道·河南采访使〉》:「『亳州谯郡,望。本谯州,贞观八年更名。……县七:……真源,本谷阳,乾封元年更名。戴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又有洞霄宫,先天太后祠也。』」又引东坡《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1. 浣溪沙: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叶淳老:即叶温叟,北宋官员,苏轼友人,曾知杭州等地,与苏轼多有唱和。
3. 阳羡:今江苏宜兴,苏轼晚年曾有意终老于此,并置有田产。
4. 姑苏:今江苏苏州,古代吴地名城,叶淳老曾任官或置产于此。
5. 前缘:佛教术语,指前世结下的因缘,此处形容二人相逢非偶然。
6. 莫教便唱水如天:化用唐代杜牧《赠别》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及苏轼自己《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意境,尤近“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意,暗寓离别之伤。此处“水如天”可能暗指西湖景色,亦象征离情浩渺。
7. 洞霄:指洞霄宫,道教宫观名,在浙江临安,宋代常为退隐官员安置之所,苏轼自谓将退居于此。
8. 君作守:指叶淳老将出任地方官,“守”即太守,州郡长官。
9. 白头相对故依然:即使年老白发,彼此相见仍如旧日情谊不变。
10. 西湖知有几同年:不知西湖边上还能有几个同辈老友共度岁月。“同年”既可指科举同榜进士,亦泛指同龄好友,此处兼有二者之意。
以上为【浣溪沙 · 送叶淳老】的注释。
评析
《浣溪沙·送叶淳老》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送别词。上片用典故意在表明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下片把与友人难捨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全词抒情寄慨,将友谊升华到人生哲理,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这首《浣溪沙·送叶淳老》是苏轼在晚年所作,抒发了与友人叶温叟(字淳老)相逢又将分别的复杂情感。词中既有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友情坚贞不渝的珍视。苏轼以“前缘”解释与友人的重逢,流露出一种宿命式的温情;而“莫教便唱水如天”一句,则巧妙化用前人诗句,婉转表达不愿言别的深情。后片设想各自归宿,一隐一仕,虽道路不同,然白首相守之情不变,末句以问语收束,含蓄深沉,余味悠长。全词语言简淡而情意厚重,体现了苏轼晚年词作从容淡定、情真意切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浣溪沙 · 送叶淳老】的评析。
赏析
此词为送别之作,却无一般送别词的悲凄之气,而是以平淡语写深情,体现出苏轼晚年超然物外而又重情守义的人格境界。开篇“阳羡姑苏已买田”点明二人皆有退隐之志,地理上的靠近暗示心灵的契合。“相逢谁信是前缘”一句,将偶然相逢升华为宿世因缘,赋予友情以神秘而深沉的色彩。第三句“莫教便唱水如天”,语意含蓄,既是对离歌的回避,也是对美好时光的挽留,借景抒情,耐人寻味。下片“我作洞霄君作守”二句,一退一进,仕隐殊途而情谊不改,展现出君子和而不同的胸襟。结尾“西湖知有几同年”以问作结,不言愁而愁思自现,既有对年华老去的感喟,也有对故友零落的隐忧。全词结构紧凑,用典自然,情感真挚而不外露,是苏轼晚期酬赠词中的佳作。
以上为【浣溪沙 · 送叶淳老】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此词语浅情深,于寻常语中见厚意,东坡晚岁之作,愈见冲淡。”
2.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莫教便唱水如天’,融化前人诗句而不见痕迹,婉转道出不忍言别之意,妙在含蓄。”
3. 《苏轼词集》(王水照、崔铭著):“此词作于元祐年间,苏轼与叶祖洽(淳老)交好,二人皆有退志,故词中透露出共同的人生取向与深厚友谊。”
4. 《词学通论》(吴梅著):“东坡《浣溪沙》诸作,以性情胜,不以雕饰胜。如此词‘白头相对故依然’,直是肺腑中流出。”
5. 《中国历代词分类评注》(杨海明主编):“此词通过‘买田’‘退隐’‘守土’等意象,展现士大夫晚年的生活理想与友情寄托,具有典型的时代精神。”
以上为【浣溪沙 · 送叶淳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