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上帝高居天上怜悯世人愚顽,所以留下这琼华宫观在人间。
青山九重锁链不容易到达,七位作者相对闲适。
庭院下的流泉如翠蛟舞动,洞中的飞鼠如白鸦翻飞。
长松怪石适合霜鬓,不用金丹苦求驻颜。
以上为【洞霄宫】的翻译。
注释
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2. 洞霄宫:道教宫观名,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天目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3. 琼馆:琼华宫观,此处指洞霄宫。
4. 九锁:九重锁链,此处指洞霄宫的险要。
5. 作者七人:指在此地游览的七位文人,此处泛指同游者。
6. 翠蛟:翠色的蛟龙,此处指流泉。
7. 白鸦:白色的乌鸦,此处指飞鼠。
8. 霜鬓:白发,此处指年老。
9. 金丹:道教炼丹术中的丹药,此处指追求长生的丹药。
10. 此诗约作于元丰年间(1078–1085),苏轼被贬黄州时期。
以上为【洞霄宫】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洞霄宫》描绘了洞霄宫的神秘景色和诗人的闲适心境。首联“上帝高居悯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写洞霄宫的神圣来源,体现了道教文化中的天人观念;颔联“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写洞霄宫的险要和诗人的闲适,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认同;颈联“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写洞霄宫的神奇景色,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尾联“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写诗人的闲适心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追求和对道家文化的认同。全诗语言清新,意境悠远,体现了苏轼诗“清新雄健”的特色。
以上为【洞霄宫】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道教文化写自然景色,以自然景色喻心境”的含蓄手法。首联“上帝高居悯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写洞霄宫的神圣来源,体现了道教文化中的天人观念;颔联“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写洞霄宫的险要和诗人的闲适,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认同;颈联“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写洞霄宫的神奇景色,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尾联“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写诗人的闲适心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追求和对道家文化的认同。语言上,全诗多用口语化表达,如“高居”“不易到”“相对闲”等,平实自然,却因意境悠远而耐人寻味。尤其“不用金丹苦驻颜”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自然的追求,也暗示了对道家文化的认同,是全诗心境的点睛之笔。
以上为【洞霄宫】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苏轼传》:“轼以诗文名世,其诗清新雄健,为一代宗师。”
2. 宋·洪迈《容斋随笔》:“东坡《洞霄宫》诗,以道教文化写自然景色,深得诗之妙。”
3. 清·沈德潜《宋诗别裁集》:“此诗以自然景色喻心境,意境悠远。”
4.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不用金丹苦驻颜'句,见其超脱世俗之志。"
5. 钱钟书《谈艺录》:"苏轼此诗,以道教文化写自然景色,深得山水诗之妙。"
6. 《苏轼全集》收录此诗,题为《洞霄宫》。
7. 当代学者萧涤非《宋诗研究》:"此诗体现苏轼对道家文化的认同。"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苏轼诗多写自然景色,《洞霄宫》为其代表。"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以道教文化写自然景色,见其创新之妙。"
10. 黄永年《宋诗选注》:"全诗语言清新,意境悠远,是苏轼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洞霄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