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这庚辰年的“人日”(正月初七)写诗,此时听说黄河已经重新向北流去。我这个老臣过去多次陈述这一治河主张,如今我的话终于应验了。
年岁已老,依然栖身于遥远的海岛村落,梦中还时常看见能作诗的孙儿。
漂泊天涯早已习惯在人日这天与人相逢,踏上归途时仍欣喜地经过那险恶的鬼门关。
当年所献的三项治河对策,如今应当想起贾让的远见;我虽一片孤忠,却终究未能像虞翻那样被赦免。
典当衣物也要多买些来自河源地区的米粮,屈指计算着,待到新年元宵节时便可品尝新酿的美酒了。
以上为【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復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的翻译。
注释
1. 庚辰岁:指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
2.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古人认为此日为“人类诞生之日”,有登高、赋诗等习俗。
3. 老臣旧数论此:苏轼早年曾多次上书讨论黄河治理问题,主张疏导而非强堵,反对回河东流之议。
4. 河已復北流:黄河曾被人为改道南流,后自然或因工程失败重归北道,证明苏轼早年主张正确。
5. 隔海村:指苏轼当时贬居海南儋州,地处南海之滨,与大陆隔海相望。
6. 作诗孙:指苏轼之孙苏符,聪慧能文,苏轼甚为喜爱,诗中寄予思念。
7. 鬼门关:古称险恶之地,此处或指广西通往海南之路途艰险,亦可象征人生劫难。
8. 三策思贾让:汉代贾让曾上《治河三策》,主张因势利导。苏轼自比贾让,谓己早有良策。
9. 孤忠终未赦虞翻:虞翻为三国吴臣,因直言被贬交州(今越南北部),终身未赦。苏轼以之自况,表达忠而见弃之憾。
10. 典衣剩买河源米,屈指新篘作上元:典当衣物换购粮食,准备新年酿酒。篘(chōu):滤酒,此处指新酿。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表现生活清苦却仍怀希望。
以上为【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復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贬谪海南期间(约元符三年,1100年),正值其人生最困顿之时。诗题点明写作时间——庚辰年的人日(正月初七),并交代背景:黄河复北流,印证了苏轼早年关于黄河治理的主张。全诗融个人身世之感、政治失意之悲、家国情怀与生活情趣于一体,既感慨自己忠言未用、长期遭贬,又在困厄中不失豁达乐观。诗中用典精切,情感沉郁而含蓄,展现了苏轼晚年“超然物外”而又“不忘君国”的复杂心境,是其晚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復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写老境凄凉与亲情思念,以“梦中时见作诗孙”一句,柔肠百转,在孤寂中透出温情。颔联由梦境转入现实,“天涯已惯”四字道尽多年贬谪之辛酸,“归路犹欣”则透露出遇赦北归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待。颈联用典双关,借贾让之策已被验证,反衬自己忠言不用;以虞翻之冤未雪,抒发政治上的委屈与无奈。“三策已应”与“孤忠终未”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尾联笔锋一转,从家国大义回归日常生活,“典衣剩买”写出生活的窘迫,“屈指新篘”则展现诗人对平凡幸福的珍视与向往。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深致”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他历经磨难后的精神超越。
以上为【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復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作于海外,语极萧散,而忠爱之意隐然可见。”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三策’‘孤忠’二句,忠愤之气溢于言表,非徒作达观语也。”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庚辰岁苏公遇赦北归,此诗作于离琼之际。闻河复北流,知昔言之验,而身犹未赦,故有虞翻之叹。”
4.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结语典衣买米,屈指待酿,琐事中写出无限生趣,见公胸次洒落。”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晚年诗,渐入平淡,然皆从阅历流出。如此诗,家国之感、身世之悲、天伦之念、生活之趣,融成一片,非寻常技巧所能及。”
以上为【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復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