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巍峨庄严,您辅佐两朝功业卓著,的确堪称难得之才,可比周初十位治国重臣。
原庙本应世代奉祀,您的恩德岂止拯救万民性命。
和熹太后未能彻底退让犹贪权位,明德皇后虽贤却未能惠及更多百姓;相比之下,您的仁德远超她们。
月亮西沉,寒风悲鸣,上天也降下泪水哭泣,又有谁能执起如椽大笔,记下您光辉而永恒的德行?
以上为【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輓词二章】的翻译。
注释
1. 十月二十日:指元祐八年(1093年)十月二十日,宋高太后(宣仁圣烈皇后)崩逝。
2. 太皇太后:即宋英宗高皇后,神宗之母,哲宗祖母。哲宗年幼即位时垂帘听政九年,重用司马光、苏轼等元祐大臣,史称“元祐更化”。
3. 升遐:帝王或尊贵者去世的婉辞。
4. 不许成服:古代官员需为君主或尊长服丧,苏轼因属“罪籍”,被禁止参与丧仪、穿戴孝服。
5. 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写其身处贬谪、进退维谷的悲愤处境——既不能公开哀悼,又难抑内心悲痛。
6. 巍然开济两朝勋:赞高太后历辅英宗、神宗两朝,尤其在神宗死后稳定政局,开启元祐新政。
7. 才难十乱臣:语出《论语·泰伯》:“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指周武王有十位能臣治国安邦。此处喻高太后堪比贤臣,实为女性执政者罕见之誉。
8. 原庙固应祠百世:原庙,皇家为祭祀先帝另立之庙。此句言高太后功德应享百世祭祀。
9. 和熹未圣犹贪位:和熹,指东汉和熹邓太后,临朝称制十余年,死后遭清算。此句暗讽其恋权,反衬高太后主动归政、德行更高。
10. 明德虽贤不及民:明德,指东汉明德马皇后,贤德著称,但影响力不及高太后救拔群贤、泽被天下。
以上为【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輓词二章】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太皇太后(指宋英宗高皇后,即宣仁圣烈皇后)去世后所作的挽词之一。当时苏轼因党争被贬,身为“罪人”不得参与丧礼、服丧尽哀,内心极度压抑与悲愤。全诗通过高度颂扬太皇太后的政治功绩与人格德行,既表达深切哀悼,又暗含对当政者压制元祐旧臣的不满。诗中借用历史人物对比,突出太皇太后摄政期间拨乱反正、保全贤良的功业,情感沉痛而克制,辞语庄重典雅,体现了苏轼晚年深沉的政治情怀与文学功力。
以上为【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輓词二章】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庄重沉郁之笔,抒写一位被贬臣子对国家贤后的深切哀思。首联以“巍然”起势,将太皇太后置于历史功臣之列,突破性别限制,称其“才难十乱臣”,极具胆识。颔联进一步强调其功业应享百世之祀,恩德遍及千人,语气坚定,充满敬仰。颈联巧妙引入东汉两位著名女主——邓绥与马氏,通过“未圣犹贪位”“虽贤不及民”的对比,凸显高太后既能匡扶社稷,又能适时归政、不恋权位的更高境界,评价极高而含蓄深刻。尾联转写自然景象,“月落风悲天雨泣”以拟人手法渲染天地同悲的氛围,末句“谁将椽笔写光尘”既是自叹无力执笔纪功,亦暗含对当权者抹杀元祐功绩的愤懑。全诗融史论、抒情、讽喻于一体,语言凝练,气象宏大,堪称宋代挽词中的杰作。
以上为【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輓词二章】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沉郁顿挫,忠爱之忱溢于言表,虽在迁谪,不忘君国,真诗人之遗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前四句极称其功,后四句借古映照,见其德愈光。‘天雨泣’三字惨动天地,结语无穷感慨。”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评:“和熹、明德皆贤后,乃谓其不及,非过贬也,正所以尊宣仁之能全名节而及民深也。”
4.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罪人不得成服,情何以堪!通篇无一语涉私怨,而忠愤之意,凛然可见。”
5. 孔凡礼《苏轼年谱》:“轼是时在定州任,闻讣而作此诗,禁从哀临,故词多抑塞激楚之音。”
以上为【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輓词二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