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之用髹漆,初以为美观。睹兹赤乌材,乃知漆为木之九转丹。
风雨霜露不能入,所以远历晋魏犹坚完。政如厚葬用珠玉,能令血肉经千年。
凡物皆尚新,惟琴独求旧。古人遗迹既已少,近作吾无千岁寿。
托根于此岂复有,凡木感化何让龙门桐。我本山林人,奔走鬓已翁。
何期造物私,锡此哀吾穷。琴成灭迹入深谷,歌咏尧舜甘长终。
翻译
木材施用髹漆之初,本为追求外观美观。
目睹这赤乌古琴木料,方知漆是木材的九转仙丹。
风雨霜露无法侵蚀,因而经历晋魏年代仍坚固完好。
正如厚葬使用珠玉,能使尸身历经千年不腐。
万物皆崇尚新奇,唯有古琴独求陈旧。
古人遗物已然稀少,近世之作难保千载寿命。
木材未断绝生机时,雨晴变化犹能相通。
待到生机完全消尽,发声始与金石相同。
巍峨的乌龙山,岩壑秀美且雄奇。
桐江在其南面,沧海居于其东。
长滩落入深峡,灌木在巅峰呼啸。
伍子胥朝夕鼓荡未尽怒涛,严子陵祠庙留存高洁遗风。
扎根于此的树木岂是凡品,普通树木感化之功何让龙门桐。
我本是山林隐逸之人,奔波间鬓发已老。
岂料造物主偏私,赐此琴慰我困穷。
琴成后当隐迹深谷,歌咏尧舜之世甘愿终老其中。
以上为【赤乌行】的翻译。
注释
1. 赤乌:三国吴大帝年号(238-251),此指古琴名或琴材年代
2. 髹漆:传统漆工艺,以漆涂物
3. 九转丹:道教九转金丹,喻经反复锤炼的精华
4. 晋魏:指汉末至魏晋时期,古琴制作黄金年代
5. 厚葬用珠玉:《吕氏春秋》载“含珠鳞施”的葬俗
6. 雨旸:雨天和晴天,《尚书·洪范》“曰雨曰旸”
7. 乌龙山:在今浙江建德,富春江畔名胜
8. 桐江:富春江流经桐庐段
9. 子胥:伍子胥,传说其冤魂驱水为涛
10. 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隐士,富春江有钓台
11. 龙门桐:蔡邕《琴操》“龙门有桐,高百尺”典故
12. 歌咏尧舜:《孟子》“闻其乐而知其德”,指太平之音
以上为【赤乌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古琴制作工艺为切入点,通过“漆木相生”的哲学观照,构建起器物美学与生命智慧的对话空间。诗中“凡物尚新,惟琴求旧”的价值反转,既承续朱熹“格物致知”的理学精神,又融汇道家“大巧若拙”的审美理想,在元代文化融合背景下展现士人特有的文物观与生命观。
以上为【赤乌行】的评析。
赏析
全诗采用“物-人-道”的递进结构。前八句聚焦器物本体:以“漆为九转丹”的反常识判断,颠覆传统工艺认知,揭示时间对物质的升华作用;“珠玉保血肉”的类比,将古琴提升到文明载体的高度。中段“凡物尚新”六句转入价值重估:通过“新旧”辩证,阐发《道德经》“知古始”的哲学,木料“生意尽”而“声同金石”的转化,暗合《周易》“穷则变”的玄理。后段“乌龙山”以下展开地理叙事:伍子胥的悲壮与严子陵的高洁形成历史张力,为琴材注入精神基因;结尾“歌咏尧舜”的归隐宣言,既呼应伯牙鼓琴的古典传统,又暗藏对元蒙统治的疏离,与鲜于枢晚年“困学斋”的署号形成互文。此诗在咏物中涵容宇宙观,在制琴工艺里寄托文明传承的宏愿,实为元代复古诗潮中的哲思佳作。
以上为【赤乌行】的赏析。
辑评
1. 明·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困学老人《赤乌行》,说琴理即说天理,『木不断生意』四语尤得造化之机。”
2. 清·顾嗣立《元诗选》:“鲜于伯机此篇,自琴材说到隐遁,层层脱换,而『漆为九转丹』五字独创精微。”
3. 《四库全书总目》:“枢《赤乌行》寓身世之感于器物之咏,后段『子胥』『子陵』对举,见其胸中块垒。”
4. 近代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诗中『凡物皆尚新,惟琴独求旧』,实为文物鉴藏之真谛,较欧阳修《古瓦砚》更进一解。”
以上为【赤乌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