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的草堂)前临浩瀚的云海,背倚青翠的山色。
(它)吞吐着云雾烟霞,融汇于幽深之境。
光影变幻迅疾,山霭幽深杳远,心意随之缥缈,仿佛众仙在此聚会。
在这幽深之境、群仙聚会之所,我的草堂枕于烟云之中。
我肃然起敬,提振起全部精神,凝神细看、倾耳静听。
听说只要心志至诚,必能感通天地,故在此山巅虔诚祈愿。
融合天地之浩然正气,涵养自身的丹田元气,
最终仿佛在恍惚间,得以遇见那神灵与仙真。
以上为【嵩山十志十首草堂】的翻译。
注释
泱漭:水势浩瀚貌,此处指弥漫蒸腾的广阔云海。
青荧:青光闪映的样子,指青翠的山色光华。
窅冥:深远幽暗的样子。
恍欻翕:欻翕,迅疾的样子。形容光影、云雾变幻不定,瞬息万变。
幽霭:深山中的云雾烟气。
枕烟庭:形容草堂坐落于云雾之中,如枕卧其上。
竦魂形兮凝视听:竦,肃敬、惊动。此句意为使魂魄与形体都为之肃敬惊动,集中全部心神去观看和聆听(仙境的景象与声音)。
契颢气:契,融合、契合。颢气,弥漫于天地间的浩然洁白之气。
养丹田:丹田,道家认为人体脐下三寸为丹田,是精气汇聚之处。养丹田即指道家修炼内丹、涵养元气的功夫。
彷像兮觏灵仙:彷像,仿佛、依稀。觏,遇见。指在修炼的恍惚状态中,仿佛见到了神灵仙人。
以上为【嵩山十志十首草堂】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卢鸿一为其描绘嵩山隐居生活的组画《嵩山十志》中“草堂”一景所题的骚体诗。诗歌并非单纯写草堂建筑,而是着力渲染草堂所处的奇幻仙境般的环境,并抒写诗人于此修道养真、诚感天地,最终达到与仙灵神交的精神体验。全诗采用楚辞体式,语言瑰丽,意境幽渺,充满了浓厚的道教修仙思想,是盛唐时期隐逸文化与道教思想结合的典型产物。
以上为【嵩山十志十首草堂】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瑰丽的想象构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境。开篇从大处着墨,以“泱漭”对“青荧”, “云烟”合“窅冥”,勾勒出草堂置身于浩瀚云海与青翠山色之间的宏大背景,动静结合,色彩迷离。继而以“恍欻翕”、“杳幽霭”极力描摹光影与云雾的瞬息万变,为“群仙会”的幻象铺垫出迷离的氛围。后四句由景入情,转入内心体验的抒写。“枕烟庭”三字将住所彻底仙化,诗人于此“竦魂形”、“凝视听”,进入一种虔诚而敏感的修行状态。最后,他点明在此修炼的信念核心——“至诚必感”,通过“契颢气”(与天地交融)和“养丹田”(向内修炼)的功夫,最终达到了“彷像兮觏灵仙”的精神超越。全诗生动地记录了一次完整的宗教神秘体验,将物质居所(草堂)升华为了精神修道场,体现了卢鸿一作为隐士兼修道者的高逸情怀。
以上为【嵩山十志十首草堂】的赏析。
辑评
《全唐诗》编者评卢鸿一:
“(卢鸿一)善篆籀,工画,与王维等称逸品。……其《嵩山十志》诗,清幽夐远,直追骚雅。”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卢鸿乙(即卢鸿一)《草堂图》,笔意位置,清气袭人。其诗亦如之,所谓‘枕烟庭’、‘杳幽霭’之句,可画而不可企。”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
“唐卢鸿《草堂》诸诗,在《文选》外别为一体,其源出于《楚辞·远游》。”
近代学者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论及盛唐隐逸诗:
“卢鸿一的《嵩山十志》诗,采用楚辞体,将其隐居的十处景致描绘成理想的仙境,表达了浓厚的道家隐逸思想,是盛唐隐逸文化中别具一格的代表。”
以上为【嵩山十志十首草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