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田底泥土中仍留着深深的脚印,
折下花枝连叶插在田畦中央。
晚稻初生的秧苗如金狨线般柔细,
早种的秧苗却似绿玉针般挺拔争先。
云雾笼罩的田垄间回荡着水声,
微风细雨正浸润着春日阴翳。
莫听布谷鸟催耕的急切鸣叫,
且举起酒壶为自己斟满一杯闲情。
以上为【秧畴】的翻译。
注释
秧畴:稻田秧苗的田垄。
折花和叶:农耕时插秧习俗,或为祈愿丰收。
金狨线:金丝猴毛制成的线,喻秧苗纤细金黄。
绿玉针:碧玉般的细针,喻早秧挺拔青翠。
云垄雾畴:云雾缭绕的田埂与土地。
丝风毛雨:如丝微风、如毛细雨,状江南春雨之柔。
布谷:布谷鸟,鸣声似催耕。
提壶:酒壶,代指饮酒解忧。
以上为【秧畴】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江南插秧时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拟人化手法,展现农耕生活的自然意趣。诗中“金狨线”“绿玉针”等比喻新颖灵动,将秧苗的形态与质感具象化,体现杨万里“诚斋体”善捕瞬间意象的特色。后四句由农事艰辛转向超脱心境,布谷啼鸣与提壶斟酒形成张力,暗含对劳碌人生的淡然反思。
以上为【秧畴】的评析。
赏析
全诗以田园视角展开,前四句聚焦秧苗形态,通过“金狨线”与“绿玉针”的对比,暗含自然生命的竞生之美。后四句转向环境描写,“云垄雾畴”与“丝风毛雨”构建出空濛湿润的春景,而布谷鸟的急促啼鸣与诗人“提壶满斟”的闲适形成反差,揭示出对农事艰辛的超越态度。杨万里以通俗语言提炼生活诗意,在劳动场景中注入哲思,展现了宋诗“以俗为雅”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秧畴】的赏析。
辑评
钱钟书《宋诗选注》 :“诚斋写田家诗,每从琐屑处见真趣。‘金狨线’‘绿玉针’之喻,虽涉纤巧,然恰合秧苗初生之态,非深谙农事者不能道。”
周汝昌《杨万里诗选》 :“后二句布谷与提壶对举,既应农时,又破忙迫,正是诚斋‘活法’之体现——于自然规律中觅得心灵自由。”
近代学者张鸣《宋诗史》 :“此诗以田园为表,人生为里,表面写秧畴景致,内里却暗含对世俗奔忙的疏离,可谓‘以农事悟道’之佳作。”
以上为【秧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