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枕上心气清明,忽然满把奇异的泪水。
年少时偏爱哀婉之情,芬芳心意美好幽雅。
在弥漫无边的黄尘中,古人的襟怀难以抒写。
万言文章摧折焚毁,奇崛气韵又复喑哑。
心死还能说什么,幸而平生习气渐少。
忧患稍稍平复时,此心便如悟道佛陀。
唯独爱根深种难除,想要拔除■难以下手。
梦中慈母身影归来,絮絮叮咛如何割舍。
以上为【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徂秋:至秋。徂,往
2. 恻悱:悲戚忧郁
3. 嫭:美好
4. 澒洞:弥漫无际
5. 古袌:古人的襟怀。袌,同"抱"
6. 结习:佛教指烦恼习气
7. 爱根:佛教指情爱之根本
8. ■:原稿阙字,据诗意当为"终"或"殊"
以上为【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奇泪盈把"的突兀意象开篇,通过"少年恻悱"与"黄尘澒洞"的时空对照,展现理想主义者在社会压抑下的精神困境。诗中"万言摧烧"与"奇气喑哑"的自我剖白,既是对文字狱的隐晦控诉,更是对启蒙者孤独处境的深刻认知。尾联"慈母来梦"的温情场景,在铁屋般的黑暗中投注人性光亮,形成龚自珍特有的"剑气箫心"美学张力。
以上为【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道光七年(1827)龚自珍丁母忧后,是其《己亥杂诗》前最重要的组诗之一。开篇"奇泪"二字立骨,既承屈子"揽茹蕙以掩涕"的孤愤,又启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的现代情感表达。"少年爱恻悱"的自省,暗含对自身《怀人馆词》时期唯美风格的扬弃,与后来"戒诗以后诗还作"形成创作心理的互文。"黄尘澒洞"四字既写实景,更喻嘉道年间腐朽窒息的社會氛围,较之鲍照"风尘苍茫"更具末日预感。诗中"万言摧烧"的焚稿意象,既是对文字狱的曲折抗议(其《伫泣亭文》曾遭焚毁),更是对"避席畏闻文字狱"时代的知识分子集体创伤记录。尾联借慈母意象完成精神救赎,将政治压抑转化为永恒母爱,这种将私人情感公共化的笔法,开创了近代启蒙诗歌的新范式。
以上为【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清·谭献《复堂日记》:"定庵诗如骊珠潜采,此作『奇泪盈把』四字,已见其胸次块垒。"
2. 钱仲联《清诗精华录》:"『黄尘澒洞』喻封建末世,『爱根难拔』则见改革者执着,俱是定庵独造之境。"
3. 郭延礼《龚自珍诗选》:"通过自我解剖展现启蒙先驱的内心矛盾,『梦中慈母』的意象使政治诗获得人性的温度。"
4. 刘逸生《龚自珍编年诗注》:"结习渐寡而爱根难除,正是佛学思想与经世精神在定庵心中的激烈交战。"
以上为【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