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八月十七日,我再次登上望海楼,自行唱和前一首诗。这一天发榜,我和另一位考官因需继续留任而未能离开,共作五首诗。
烛光昏暗,我视力模糊,只能仔细缓慢地行走批阅;我的考核审阅严谨精到,外界早已称赞。
明日若我饮酒失态,你不要见怪;早知内心安宁满足,就不会把细影错看成蛇了。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八月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年间某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具体年份待考,应为苏轼任职杭州或密州期间主持或参与科试之时。
2. 復登望海楼:望海楼为宋代杭州著名楼阁,苏轼多次登临赋诗,“復登”表明此前已有登临并作诗。
3. 自和前篇:指苏轼自己与自己前一首登望海楼所作之诗唱和,属“次韵”或“和意”之作。
4. 是日榜出:科举考试结果于当日公布。
5. 余与试官两人復留:指苏轼与另一位考官因后续事务未毕,需继续留守岗位。
6. 眼昏烛暗细行斜:形容夜晚灯下批阅试卷,视力模糊,字迹歪斜,行动谨慎。
7. 考阅精强外已夸:尽管身体疲惫,但考核审阅工作严谨有力,已受到外界赞誉。
8. 明日失杯君莫怪:预示自己可能因疲劳或饮酒而失态,请友人不要责怪。
9. 早知安足不成蛇:化用“杯弓蛇影”典故,意谓若内心安定,便不会将酒杯中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心无妄念则无所畏惧。
10. 五首:本组诗共五首,此为其一,其余四首今多散佚或未独立流传。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科举考试期间所作,记述了他作为考官在放榜之日仍需留任的情景。诗中既有身体劳顿、眼力衰退的写实描写,也流露出精神上的自省与超脱。通过“眼昏烛暗”与“考阅精强”的对比,展现其尽职尽责的职业操守;后两句以“安足不成蛇”化用“杯弓蛇影”典故,表达内心澄明、不妄生疑惧的豁达心境。全诗语言简练,情感内敛,体现了苏轼在公务繁忙中依然保持哲思与诗意的生活态度。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平实语言记录了一位士大夫在科举考务中的日常片段,却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首句“眼昏烛暗细行斜”以视觉与动作的细节刻画出年岁渐长、劳心过度的形象,极具画面感;次句“考阅精强外已夸”则笔锋一转,突出其精神不怠、专业精湛的一面,形成内外对照。后两句由事入理,从身体的疲惫过渡到心灵的自省。“失杯”既可指饮酒失态,亦可引申为行为小过,而“安足不成蛇”则借用典故,表达只要内心安定,便可免于无谓的惊扰与误解。这种由外务而返观内心的写作路径,正是苏轼诗作的一大特色。全诗虽短,却融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展现了他在政务繁忙中不失哲思与诗意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十二收录此诗,编者按语称:“此诗作于守杭时典试事后,与前篇同为即事抒怀之作,语浅意深。”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未直接评此诗,然于苏轼同类试院诗批云:“东坡试院诸作,多寓旷达之怀,不以劳勚自苦,可见胸次。”
3. 近人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于此诗题下注:“是年八月典试,榜发后复留二人料理余事,公与某官在焉。此首言精力虽衰,而职守不懈,末托寓意,所谓‘不妄见’也。”
4. 孔凡礼《三苏年谱》提及苏轼在杭州曾多次主持地方考试,推断此诗约作于熙宁五年至七年(1072–1074)间。
5. 《宋诗精华录》未选此诗,然陈衍论东坡试院诗时尝言:“于琐屑处见性情,于疲倦中见洒脱,东坡独步处也。”可为此诗旁证。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