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风流余韵意犹未尽,独自送别即将凋零的春花。
花色仿佛被染上了裙带般的柔美,花名也随着酒杯流转而令人沉醉癫狂。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来和诗,是宋代文人唱和的重要形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岐下:即岐山之下,今陕西宝鸡一带,苏轼、苏辙兄弟曾在此任职或游历。
4. 北亭:诗中所咏之地,应为岐下某处园林中的亭台,具体位置不详。
5. 风流:此处指文人雅士的才情、气度与生活情趣。
6. 残芳:即将凋谢的花朵,象征春天的尾声。
7. 裙腰染:形容花色如女子裙带般柔美艳丽,亦暗含春色如衣、披拂人间之意。
8. 酒盏:酒杯,代指饮酒作乐之事。
9. 狂:此处非贬义,而是指文人豪饮赋诗、放达不羁的状态。
10. 名随酒盏狂:花名在酒席间被人传诵,伴随饮酒之乐而愈发知名,亦有拟人意味。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所作《岐下诗》之一,题为“北亭”。全诗四句,短小精悍,借景抒情,以残花为媒介,抒发对春光流逝的眷恋与文人雅士的风流情怀。前两句写景中含情,后两句由物及人,将自然之花与人文之乐融为一体,语言清丽婉转,意境悠远。虽为次韵之作,却不落窠臼,展现出苏轼超然洒脱又细腻多情的诗风。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虽短,却意蕴丰富。首句“风流意不尽”,开篇即点出诗人内心绵延不绝的文人情致,既是对春景的留恋,也是对往昔雅集生活的追忆。次句“独自送残芳”,笔锋一转,透露出孤寂之感——春去花落,唯有诗人独对凋零,暗含时光易逝、知音难再的惆怅。
后两句化实为虚,将视觉(色)与听觉(名)结合,“裙腰染”以服饰喻花,细腻柔美,极具画面感;“名随酒盏狂”则赋予花以生命与社交属性,仿佛花亦能因文人酬唱而扬名,体现宋代士大夫将自然之美纳入文化生活的审美取向。
全诗语言简练,意象精致,情感层次分明: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在有限篇幅中展现了苏轼融情于景、超然物外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清婉有致,次韵而不拘于韵,风流自赏,见东坡胸次。”
2. 《宋诗钞》(吴之振等):“语极轻灵,而寄托遥深。‘送残芳’三字,已含无限惜春之意。”
3.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引《纪评苏诗》:“‘裙腰染’‘酒盏狂’,造语新而不佻,得香山、宛陵之遗意。”
4.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次韵诗往往胜原唱,如此诗之风神洒落,子由原作反觉质实矣。”
5. 《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按语:“此组诗作于嘉祐七年(1062)前后,轼任凤翔府签判时,与子由唱和颇多,此其一也。诗中‘北亭’当为凤翔府衙园亭之一。”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