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地方长官哪有闲暇每日参禅修行,只是一眼望见那丛林深处,便不禁心生怅然。
若要成佛,切莫落在谢灵运之后;若求进取,当如祖逖闻鸡起舞,奋勇争先。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虔州:今江西赣州,北宋时属江南西路。
2. 八境图:指虔州城八处胜景的图画,相传为南康郡守孔宗翰所绘。
3. 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或指作者自己(苏轼曾任地方官),或泛指虔州太守。
4. 那暇:哪有空闲,反问语气,强调政务繁忙。
5. 参禅:佛教修行方式,静坐冥想以求悟道。
6. 丛林:原指僧众聚居的寺院,此处泛指山林佛寺,象征隐逸生活。
7. 怅然:失意、感慨的样子。
8. 成佛莫教灵运后:意谓不要像谢灵运那样虽好佛而未能及时悟道。谢灵运曾游历名山,与高僧交游,但终未真正出世。
9. 著鞭从使祖生先:借用祖逖“闻鸡起舞”“恐落人后”的典故,“祖生”即祖逖,东晋名将,少有大志,常与刘琨互相激励。此句谓应奋发争先,不甘落后。
10. 灵运: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字灵运,喜游山水,信奉佛教,但仕途起伏,未能真正超脱。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之一,虽题为咏图,实则借景抒怀,寄寓人生志向与哲思。全诗以“使君”自指或泛指地方官,表达政务繁忙无暇修禅的现实处境,又通过“一望丛林一怅然”流露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无法摆脱尘务的无奈。后两句用典精妙,以前贤激励自我:既以谢灵运之耽于山水、迟于悟道为戒,又以祖逖“闻鸡起舞”“著鞭争先”的志节自勉,体现出苏轼在仕隐之间挣扎而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语言简练,情感深沉,融禅意与豪情于一体,是其早期诗歌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意蕴丰富,结构紧凑。前两句写实,刻画一位公务缠身的地方官员形象,“那暇日参禅”直言无暇修心,“一望丛林一怅然”则笔锋一转,展现内心对清净境界的向往与不可得的惆怅。这种矛盾心理正是苏轼一生仕隐冲突的缩影。后两句陡然振起,由消极转向积极,连用两个历史人物典故,形成鲜明对比:谢灵运虽好佛而终滞于形迹,祖逖则奋发有为、争先恐后。诗人以此自警自励,表达即便身处俗务,亦当不失进取之志。全诗融禅理、史典、个人情怀于一体,语言凝练而力量内蓄,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兼有沉郁与豪放的风格特征。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借图写怀,语简而意远,‘怅然’二字,尽括仕者之困。”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二句写景,实则写心。‘丛林’非徒山林,乃出世之想也;‘怅然’非独感物,乃自叹羁縻于宦情耳。”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此作,用事精切,谢、祖二子,一退一进,足见其出处之衡虑。”
4. 《历代诗话》引吕惠卿语:“苏子瞻诗,每于闲处见志,如此篇‘著鞭’之语,犹存少年意气。”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为《八境图》组诗中最具哲理意味者,以禅入诗而不滞于禅,以典励志而不泥于典,堪称东坡早期七言绝句之佳构。”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