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城楼高耸对峙,俯临险峻山坡,登临览胜,再没有比此处更令人称多的了。极目远望,西山连绵遮蔽了岱岳山岭,辽阔原野向东延伸,仿佛隔断了新罗之地。花开时节,千座园圃如堆叠的红锦般绚烂;冬雪白昼,两座城池宛如叠加的白色波浪。回首昔日球场,依旧清晰醒目,仿佛刚刚经风拂过的明镜再度被磨亮。
以上为【和人登海表亭】的翻译。
注释
1. 海表亭:具体位置不详,或为登高可望海之亭,位于北方边地或山东一带,“海表”意为海边之外、极远之地。
2. 谯门:古代城门上建的瞭望楼,用以守望敌情。
3. 对耸:相对高耸,指两座谯楼对峙而立。
4. 危坡:陡峭的山坡。
5. 岱岭:即泰山山脉,古称岱宗,为五岳之首。
6. 迥分东野:辽远地划分东方原野。“迥”意为遥远,“东野”泛指东方旷野。
7. 新罗:朝鲜半岛古国名,此处借指极东之地,非实指。
8. 花时千圃堆红锦:春日百花盛开,众多园圃如堆积的红色锦绣。
9. 雪昼双城叠白波:雪天白昼,两座城池覆盖白雪,如层层白浪叠起。
10. 毬场:古代打毬(类似马球)的场地,此处或为旧时游乐之所。“鉴重磨”:镜子重新磨亮,比喻视野清晰、心境明朗。
以上为【和人登海表亭】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题为《和人登海表亭》,是一首唱和之作,描绘登临海表亭所见壮阔景色,并抒发登高怀远之情。全诗以雄浑开阔的笔触展现地理形势与四时景致,既具写实之功,又含哲理之思。前两联写远景,突出空间的辽远与地势的险要;后两联转写近景与回忆,色彩浓烈,对比鲜明。尾联以“鉴重磨”作喻,既形容视野清明,亦暗寓心境澄澈,体现苏轼在观物中寄寓人生感悟的一贯风格。整体气象恢宏,语言精工而不失自然,是其登临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人登海表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从近景入手,以“谯门对耸”勾勒出城防之雄伟,“压危坡”三字凸显地势之险峻,继而点出“览胜无如此得多”,总领全篇,奠定赞叹基调。颔联转入远眺,以“尽见西山遮岱岭”展现西向山势之连绵,“迥分东野隔新罗”则拓开空间,赋予诗意以辽远的地理想象,虽涉虚写,却气势磅礴。颈联笔锋一转,描绘四季美景:春日“红锦”铺陈,极言繁花似锦;冬日“白波”起伏,状雪覆城郭之静美,色彩对照强烈,画面感十足。尾联回到当下感受,“回首毬场”似有今昔之思,“鉴重磨”之喻巧妙双关,既写视觉之清朗,亦隐喻心境之澄明,耐人寻味。全诗融写景、抒情、哲思于一体,体现了苏轼“境由心造”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和人登海表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收录此诗,称其“气象宏阔,设色工丽,得盛唐遗韵”。
2. 清代纪昀评曰:“三四写势,五六写景,皆有力量。结语‘鉴重磨’三字,寓意深远,非徒写景者。”(《瀛奎律髓汇评》引)
3. 《历代诗话》卷六十七载:“苏子瞻登高之作,多寄旷达之怀,《和人登海表亭》尤以‘雪昼双城叠白波’一句奇绝,状雪景如画。”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对仗精切,意境高远,‘迥分东野隔新罗’句,虽涉夸张,而气势自足,东坡胸中自有万里。”
以上为【和人登海表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