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幽翠满山谷,楼观突兀起江滨。
云是昔人藏书处,磊落万卷今生尘。
江边日出红雾散,绮窗画阁青氛氲。
山猿悲啸谷泉响,野鸟嘐戛岩花春。
书生古亦有战阵,葛巾羽扇挥三军。
古人不见悲世俗,回首苍山空白云。
翻译
树林幽深,苍翠覆盖整个山谷,楼阁高耸突兀,矗立在江边。
这里曾是前人藏书的地方,当年那磊落堆积的万卷书籍,如今都已化为尘土。
江畔日出,红雾渐渐消散,雕花的窗户与华丽的楼阁笼罩在青色的氤氲之中。
山中猿猴悲鸣,山谷间泉水叮咚作响,野鸟喧叫,岩上春花盛开。
试问如今的主人在哪里?他身披铠甲远赴边疆,长年征战,辛苦不堪。
先前冲锋陷阵、斩敌首级的军功,又怎能与《三坟》那样的古代典籍相比?
书生自古也有参与战事的,如诸葛亮头戴葛巾、手执羽扇,从容指挥三军。
古人已不可见,令人悲叹世俗的变迁;回望苍茫的青山,只见一片白云悠悠飘荡。
以上为【犍为王氏书楼】的翻译。
注释
1. 犍为:地名,今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汉代曾设犍为郡。
2. 王氏书楼:相传为汉代学者王褒或后人所建藏书之所,具体史实不详,为蜀中文化遗迹之一。
3. 幽翠:深绿色的树木,形容林木茂密而清幽。
4. 楼观(guàn):高大的楼阁建筑。观,古代指台榭或宫殿中的高楼。
5. 云是昔人藏书处:传说这里是古人藏书的地方。“云是”即“相传是”。
6. 磊落万卷今生尘:形容昔日藏书丰富,如今皆已散佚腐朽,化为尘土。
7. 青氛氲(yūn):青色的雾气缭绕弥漫。氛氲,同“氤氲”,形容烟气浓郁之状。
8. 嘐戛(jiāo jiá):拟声词,形容鸟鸣声杂乱清越。
9. 被甲远戍:身穿铠甲,远赴边疆戍守。被,通“披”。
10. 《三坟》:传说中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的典籍,泛指最古老的圣贤之书,此处象征中华文化本源。
以上为【犍为王氏书楼】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咏犍为王氏书楼之遗迹,抒发对文化传承断绝、世事变迁无常的深沉感慨。全诗由景入情,从自然景色写到人文遗迹,再转入对历史人物与时代精神的追思,结构完整,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昔日藏书盛况与今日荒凉景象的对比,表达了对文化湮灭的痛惜;又通过“被甲远戍”与“挥三军”的对照,探讨文武之道的历史命运。结尾以“回首苍山空白云”收束,余韵悠长,寄托无限怅惘。此诗融合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体现苏轼诗歌雄浑博大、思致深沉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犍为王氏书楼】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犍为王氏书楼为题,实则是一首怀古咏志之作。开篇两句写景壮阔,“树林幽翠满山谷,楼观突兀起江滨”,既描绘出自然环境的清幽,又突出书楼的巍然独立,赋予其文化地标的意义。接着点明其为“昔人藏书处”,并感叹“磊落万卷今生尘”,强烈对比中流露出对文化衰微的哀悼。
中间四句转写晨景与山中声响:“江边日出红雾散,绮窗画阁青氛氲”色彩明丽,画面生动;“山猿悲啸谷泉响,野鸟嘐戛岩花春”则以动衬静,渲染出空寂苍凉之境,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铺垫氛围。
“借问主人今何在”一句发问,引出对现实的思考——昔日读书之人今已“被甲远戍”,投身军旅苦战,反讽当时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先登搏战事斩级,区区何者为《三坟》”二句尤为深刻,质问世人:战场上争功夺利,又有几人真正珍视《三坟》这样的圣贤经典?
随后笔锋一转,提出“书生古亦有战阵”,引用诸葛亮“葛巾羽扇”的典故,说明真正的文人亦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强调文德与武功本可兼备。然而“古人不见悲世俗”,终归只能面对现实的失落与文化的断裂。
结尾“回首苍山空白云”以景结情,将万千思绪凝于一幅静谧而辽远的画面之中,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全诗语言典雅,对仗工整,用典自然,情感层层递进,充分展现了苏轼融哲理于诗情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犍为王氏书楼】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因古迹而兴感,语带风霜,意存劝诫,非徒模山范水者比。”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起得雄浑,结得缥缈,中间感慨淋漓,足见坡老胸次。”
3. 清·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磊落万卷今生尘’,一句道尽千古藏书家之悲。”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等诗须从气格论之。东坡胸襟开阔,即一书楼,亦能托兴千载,俯仰古今。”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借书楼之废兴,寄文化存亡之忧思,实为东坡晚年思想成熟期的典型作品。”
以上为【犍为王氏书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