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世间忧愁困苦纷繁复杂、无处不在,因而很奇怪先生你竟日日清闲自在。
昨夜你在北窗下伴着清凉的晚风安眠,清晨醒来时,神清气爽,仿佛那爽朗之气已移驻于西山之间。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和:唱和,指依照他人诗作的韵脚或主题作诗回应。
2. 文与可:即文同(1018—1079),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善画墨竹,苏轼表兄兼挚友。
3. 洋川园池:文同曾任洋州知州,在任期间修建园林,营造亭台池沼,并作《洋川园池三十首》。苏轼依其原韵和诗三十首以应之。
4. 湖桥:园中景点之一,具体位置不详,当为跨湖之桥。
5. 纵横:交错遍布,形容忧患之多且广。
6. 忧患满人间:指世间充满烦恼、困苦与政治风波。
7. 先生:指文与可,表达敬重之意。
8. 北牖(yǒu):北窗。牖,窗户。古时文人常于北窗下读书休憩,象征隐逸生活。
9. 清风眠北牖:化用陶渊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之意,表现闲适自得之态。
10. 朝来爽气在西山:语出《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此处言清晨山间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纪念友人与可(即文同,字与可)所作《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一首,题为《湖桥》。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淡泊宁静生活态度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在仕途坎坷中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前两句以“人间忧患”反衬“先生日日闲”,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文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后两句借清风、爽气等意象,进一步渲染其心境之澄明高远。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远,寓情于景,体现了苏轼一贯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审美理想。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悠长。首句“纵横忧患满人间”开篇即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北宋中期政局动荡,党争激烈,士大夫多陷于宦海沉浮之中。而“颇怪先生日日闲”一句,“怪”字看似责备,实则充满羡慕与敬佩,凸显出文同能在乱世中保持内心宁静的难能可贵。这种“闲”并非懒散无所事事,而是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
后两句转写自然景象:“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通过时间推移(昨夜→朝来)、空间转换(北牖→西山),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身心与自然交融的画面。清风入梦,爽气盈怀,既是实写园居环境之清幽,更是象征文同人格之高洁与心境之旷达。苏轼借此传达了他对理想人格的推崇:身处尘世而不染,心寄山水而自安。
全诗风格冲淡平和,用典自然无痕,继承了陶渊明式的田园诗意,又融入了宋代文人的哲理思考,堪称和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闲中真趣,非强作解事者所能道。”
2. 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二评此组诗云:“随手抒写,皆成妙谛。如‘清风眠北牖’一联,写景寓情,翛然有出尘之致。”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颇怪先生日日闲’,非深知先生者不能道。盖世人皆溺于荣利,而与可独能忘机,故东坡以为怪,实则心向往之也。”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二十一:“此三十首皆和与可洋州之作,情景交融,寄托遥深。《湖桥》一首尤为清绝,可见其胸次洒落。”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