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
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中开哆箕毕,末路牵一线。
却顾沙漠平,南来独飞雁。
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上论召公奭,礼乐比姬旦。
次称望诸君,术略亚狐管。
子丹号无策,亦数游侠冠。
割弃何人斯,腥臊久不浣。
从来帝王师,要在侮亡乱。
攻坚甚攻玉,乘瑕易冰泮。
中原但常治,敌势要自变。
会当挽天河,洗此生齿万。
翻译
燕山宛如一条长蛇,绵延千里,成为中原与北方异族的天然分界。
它的头部衔接着西部的山麓,尾部则延伸至东海之滨。
山势中段开阔如张开的簸箕和毕星(星宿名),而末尾却收束如一根细线。
回望北面,沙漠平坦无垠,唯见一只孤雁从南方独自飞来。
此地居民风俗迥异,自古便习于耕作与征战并存。
往上可追溯到召公奭(周初贤臣),其礼乐制度堪比周公姬旦;
往下则有战国时的乐毅(封望诸君),其谋略仅次于管仲、狐偃。
至于燕太子丹,虽被讥为“无策”,但也曾招揽荆轲等游侠之士,一时称雄。
然而,是谁竟将这片土地割弃?致使腥膻之气久积不散,如同衣物久未浣洗!
可叹啊!自汉唐以来的文明遗绪,如今北方百姓已多半披发左衽(沦为异族统治)。
献玉帛求和岂是长久之计?子女反遭践踏蹂躏。
区区依靠军事羁縻政策,不过徒然使边郡长期陷于战乱。
自古以来,帝王用兵之道,贵在乘敌侮亡、因乱取势。
攻敌之坚,胜过雕琢美玉;击敌之瑕,易如冰雪消融。
只要中原自身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敌势自然会发生转变。
终有一日,我当引天河之水,洗净这万千生灵所蒙受的苦难!
以上为【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的翻译。
注释
1.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之弟,著有《栾城集》。
2. 奉使契丹:元祐四年(1089),苏辙以翰林学士出使辽国(契丹),此为其途中所作组诗之一。
3. 哆箕毕:哆,张口貌;箕、毕,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二,《诗经·小雅》有“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此处喻山势开阔如星宿排列。
4. 召公奭(shì):周文王庶子,封于燕,与周公共理周政,制礼作乐。
5. 姬旦:即周公,周武王弟,辅佐成王,制礼作乐。
6. 望诸君:战国时燕将乐毅伐齐有功,封于望诸,后奔赵,赵封为望诸君。
7. 狐管:狐偃(晋文公舅)、管仲(齐桓公相),春秋著名谋臣。
8. 子丹: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司马迁评其“无策”。
9. 左衽:衣襟向左掩,为古代北方异族服饰,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喻文化沦陷。
10. 戎索:指以军事手段控制边疆的政策,《左传》有“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11. 侮亡乱:《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又《吴子》云“用兵之道,先伺敌之可胜”,此处指乘敌衰乱而取之。
12. 挽天河:化用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喻彻底肃清战乱。
13. 生齿:指百姓,《周礼》“司民掌登万民之数”,郑玄注:“生齿,男八月、女七月生齿。”
以上为【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的注释。
评析
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是一首融地理、历史、政论与理想于一体的边塞咏怀诗。诗人出使辽国途经燕山,目睹山河形胜与沦陷故土,感慨万千。全诗可分为四层:首写燕山地理形势,以“长蛇”为喻,突出其战略屏障作用;次述燕地人文传统,从召公、乐毅到太子丹,强调其本属华夏文明;再痛陈割地之耻,“左衽今已半”直指文化沦丧之痛;最后提出治边方略——反对苟安纳币,主张“中原常治”以待敌变,并以“挽天河洗生齿万”的浪漫想象收束,表达恢复故土、拯救苍生的宏愿。全诗意象雄浑,议论纵横,既有史家之识,又有儒者之仁,在宋代使辽诗中堪称杰作。
以上为【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卓绝处在于“以山为史,以水为志”。开篇“燕山如长蛇”非仅写形,更赋予其历史脊梁的意义——它本应是华夏屏障,如今却成异域边界。诗人以“首衔西山,尾挂东海”的宏大视角,构建空间纵深感,而“却顾沙漠平,南来独飞雁”一句陡转,孤雁南飞反衬故土北望不得归,悲凉顿生。中段连用召公、乐毅、太子丹三典,层层递进,证明燕地本属中华文明正统,割弃实为千古之痛。“腥臊久不浣”以日常比喻写文化污染,触目惊心。结尾政论部分逻辑严密:先批“玉帛”“戎索”之误,再立“中原常治”之本,终以“挽天河”之愿升华——此非空想,而是儒家“修德来远”思想的诗意表达。全诗气势磅礴而不失理性,情感沉痛而志向高远,体现苏辙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的双重深度。
以上为【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的赏析。
辑评
1. 《栾城集》卷十六收录《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此为其一,题为《燕山》,文字与此一致。
2. 《宋史·苏辙传》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父兄”。
3. 清代纪昀《栾城集提要》评:“使辽诸诗,感慨苍凉,尤切边事。”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称:“子由此诗,史识与诗情兼胜。”
5. 《全宋诗》第九册据《栾城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左衽今已半’五字,字字泣血。”
7. 当代学者孔凡礼《苏辙年谱》考订此诗作于元祐四年(1089)秋,苏辙使辽途中。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宋代使辽诗时提及:“苏辙《燕山》融地理、历史、政论于一体,具史诗品格。”
9.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评:“‘会当挽天河’句,雄浑似少陵,非徒豪语。”
10. 当代学者曾枣庄《苏辙研究》指出:“此诗反映北宋士大夫对燕云十六州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恢复之志。”
以上为【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