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高高卷起绣帘,倾城而出的歌妓出现在灯前,眼波荡漾如水光潋滟。洁白的牙齿间发出清澈的歌声,春日的愁绪却悄然爬上她翠色的蛾眉。凄婉的歌声不要再怨叹纷乱,我早已肝肠寸断。余音飘向清冷的天空,宛如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接连坠落。
以上为【菩萨蛮 · 歌妓】的翻译。
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正音谱》注「正宫」。唐苏德祥《杜阳杂编·卷下》:「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有二龙,鳞鬣(liè)爪角悉备。明霞锦,云鍊水香麻以为之也,光耀芬馥着人,五色相间,而美丽于中国之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北宋·孙孟文《北梦琐言·卷四·温李齐名》:「温庭云,字飞卿,或云作『筠』字,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曰『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而士行有缺,缙绅簿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未第进士对之。庭云乃以『玉条脱』续也,宣宗赏焉。又药名有『白头翁』,温以『苍耳子』为对,他皆此类也。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其新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堂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五·〈菩萨蛮〉》云:「《菩萨蛮》,《南部新书》及《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遂制此曲。当时倡优李可及作菩萨蛮队舞,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大中乃宣宗纪号也。《北梦琐言》云:『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温飞卿新撰密进之,戒以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词十四首,载《花间集》,今曲是也。李可及所制盖止此,则其舞队,不过如近世传踏之类耳。」按温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南唐李后主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韩涧泉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hōng)日》。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之情感,历来名作极多。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朱本、龙本、曹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词题曰作「歌妓」。
「绣帘高卷倾城出」句:傅子立注:「唐柳子厚《浑鸿胪宅闻歌诗》云:『翠帷双卷出倾城。』」刘尚荣按:「句见《柳河东集·卷四十三》,诗题『闻歌』下原有『效白纻』三字。《乐府解题·卷五十五》题作『《白纻歌》』。」龙榆生笺引《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列传·孝武李夫人传〉》:「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
皓齿:傅子立注:「杜子美:『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刘尚荣按:「句出《听杨氏歌》,见《九家集注杜诗·卷十三》。」
春愁:茅维《苏集》本、毛本作「春山」。
翠蛾:傅子立注:「梁谢偃《听歌赋》:『低翠蛾而敛色,睇横波而流光。』」刘尚荣按:「谢《赋》见《文苑英华·卷七十八》。又,谢偃卒于贞观十七年,事迹载《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列传·谢偃传〉》及《新唐书·卷二百〇一·〈文艺列传·谢偃传〉》,生于卫州卫县,入隋为散从正员郎,贞观初应诏对策高第,故多称谢偃为唐人,傅注标『梁』,欠妥。」龙榆生笺引唐·刘梦得《冬夜宴河中李相公中堂命筝歌送酒》诗:「翠蛾发清响,曲尽有馀思。」
无肠断:明吴讷钞本作「先肠断」,《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先偷玩」。傅子立注:「刘梦得诗:『断尽苏州刺史肠。』又,公诗:『江南刺史已无肠。』」刘尚荣按:「『肠断』事见唐范雲谿撰《雲谿友议》,别见孟初中《本事诗·情感》。刘诗题《赠李司空妓》,见《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苏句出《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见《东坡集·卷五》。」龙榆生笺引唐孟初中《本事诗·情感》:「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因以妓赠之。」
「遗响下清虚」句:《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梅萼月窗虚」。傅子立注:「杜子美:『响下清虚里。』」刘尚荣按:「句出《听杨氏歌》,见《杜诗详注·卷十七》;《九家集注杜诗·卷十三》作『青虚』,注:『一作「浮云」。』」
「累累一串珠」句:傅子立注:「《礼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刘尚荣按:「见《乐记篇》。」《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1. 绣帘高卷:装饰华美的帘幕被高高卷起,暗示演出开始或美人出场。
2. 倾城出:形容女子容貌极美,能使全城为之倾倒,语出《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
3. 潋滟横波溢:眼波流动,如水光荡漾。“横波”指眼神流转动人。
4. 皓齿:洁白的牙齿,常用来形容美人笑容或歌唱时的姿态。
5. 清歌: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声音清越动人。
6. 春愁入翠蛾:春日的愁绪浮现在女子的眉毛上。“翠蛾”指女子用青黛画的蛾眉。
7. 悽音:凄凉悲切的歌声。
8. 怨乱:哀怨杂乱,此处指歌声中蕴含的哀愁情绪。
9. 无肠断:即“肠已断”,极言悲伤之深,反说“我已无肠可断”,更显悲痛至极。
10. 遗响下清虚:余音袅袅,飘向高远清冷的天空。“清虚”指天空或虚空之处;“累累一串珠”比喻歌声圆润连贯,如珍珠成串,典出《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后白居易《琵琶行》亦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喻。
以上为【菩萨蛮 · 歌妓】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十一月秀州钱颉席上。是月,东坡自杭赴常、润两州赈饥,道经秀州,钱额设宴招待,东坡作《钱安道席上令歌者道服》,诗云:「如今且作华阳服,醉唱侬家七返丹。」本词所谓「遗响下清虚」,即道士步虚歌讽之意。「翠蛾」作歌如「下清虚」,即知其为「歌者道服」而唱「七返丹」修炼之词,且「累累一串珠」也。
此词以细腻笔触描绘一位技艺高超、容颜绝美的歌妓形象,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展现其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上片侧重外貌与神态,下片转入情感共鸣,由声入情,层层递进。词人借歌声抒发自身愁绪,将个人情感融入对歌妓的描写之中,使作品超越单纯的艳情描摹,具有深沉的情感张力。全词语言华美而不浮艳,意境清丽悠远,体现了苏轼在婉约词创作中的高超艺术造诣。
以上为【菩萨蛮 · 歌妓】的评析。
赏析
本词为苏轼所作《菩萨蛮》之一,题为“歌妓”,实则借歌妓之艺写内心之情。开篇“绣帘高卷倾城出”即营造出一种华美而引人注目的氛围,仿佛舞台拉开,主角登场。“灯前潋滟横波溢”以光影与眼神交相辉映,勾勒出歌妓风姿绰约之态。继而“皓齿发清歌”转入听觉描写,清亮歌声与“春愁入翠蛾”形成内外对照——外表明媚,眉间却藏忧愁,顿增人物深度。
下片由外转内,“悽音休怨乱”表面劝止哀音,实则反衬词人内心已不堪承受。“我已无肠断”一句情感喷薄而出,较“肠断”更甚,乃痛极之语。结尾“遗响下清虚,累累一串珠”化无形之声为有形之物,既赞歌声之美,又使余韵绵长,意境空灵。整体结构紧凑,由视而听,由表及心,情景交融,堪称咏声写情之妙笔。
以上为【菩萨蛮 · 歌妓】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东坡词拾遗》云:“此词写歌者之态,宛然在目,其声之清越,如闻其音。”
2.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评曰:“‘累累一串珠’,比譬入妙,非苏公不能道。”
3.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谓:“‘我已无肠断’,语似夸张,实含无限悲慨,盖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4. 近人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称:“上片写色,下片写声,声色交融,而归于深情。结句尤觉隽永。”
5.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按语:“此调虽属小令,而气脉贯通,情韵双至,可见苏词婉约一路亦极工致。”
以上为【菩萨蛮 · 歌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