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岭南与南海之间,地处月窟以西,大业已成,上天早已赐予玄圭(象征权力或功成的黑色玉器)。
此地必定是神仙居住的宅院,连大禹也曾东来,隐居于会稽山中。
以上为【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宿建封寺:指苏轼夜宿于建封寺。建封寺为唐代所建佛寺,位于今广东韶关一带。
2. 尽善亭:寺中或附近的一处亭台,为观赏风景之所。
3. 韶石:即韶石山,在今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相传舜帝曾在此奏《韶乐》,故名。为当地著名胜迹。
4. 岭海:五岭以南地区,泛指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
5. 月窟:古代神话中月亮所出之处,极言西方之远。此处形容地理位置偏僻而神秘。
6. 功成天已锡玄圭:语出《尚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锡,通“赐”。玄圭,黑色玉制礼器,天子赐予有大功者。此句谓大禹治水成功,得天赐玄圭。
7. 此方定是神仙宅:此地一定是神仙所居之处。表达对韶石山水清幽、灵气所钟的赞叹。
8. 禹亦东来隐会稽:传说大禹治水后曾东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并葬于此。此处借指圣人亦会选择此类灵秀之地隐居。
9. 会稽:古山名,今浙江绍兴境内,相传为大禹治水后大会诸侯、计功行赏之地。
10. 题目中的“三首”表明这是组诗之一,现存文献中仅存此一首较为完整流传。
以上为【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宿建封寺期间清晨登临尽善亭远望韶石所作组诗中的其一。全诗借景抒怀,融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与地理意象于一体,展现出诗人对自然胜境的崇敬以及对圣王隐逸文化的追慕。前两句以“岭海”“月窟”极言地理位置之遥远神秘,“功成天锡玄圭”暗喻天地造化之功或圣人治世之成;后两句则由实入虚,将眼前山水升华为神仙之居,并联想到大禹东来隐居会稽的传说,赋予韶石以深厚的文化意蕴。整首诗气象宏阔,意境高远,体现了苏轼在贬谪途中仍不失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象丰富,层次分明。开篇“岭海东南月窟西”以宏大地理坐标起笔,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中原、神秘莫测的边地空间。“月窟”出自神话,与“日出扶桑”相对,极具浪漫色彩,暗示此地乃天地灵气汇聚之所。第二句“功成天已锡玄圭”巧妙转入历史传说,借用大禹治水得天赐玄圭的典故,既赞自然造化之功,又暗含对圣贤功德的追思。第三句“此方定是神仙宅”由历史转入仙境,情感升华,将现实山水理想化为神仙居所。末句“禹亦东来隐会稽”进一步以圣王之行为印证此地之不凡——连大禹都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归隐,足见其清幽绝俗、堪比洞天福地。全诗虚实相生,时空交错,既有地理之辽远,又有历史之厚重,更有仙道之缥缈,充分展现了苏轼诗歌中常见的哲思与超越精神。尤其在贬谪岭南的背景下,此诗更显其胸襟开阔、超然自处的人格魅力。
以上为【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六收录此诗,题下注:“原作三首,今存其一。”
2. 清代纪昀评此诗:“语带仙气,寄托遥深,非徒写景也。”(见《瀛奎律髓汇评》引)
3.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遇赦北归,途经韶州,曾游建封寺,或为此诗所作之时地。
4. 《粤东笔记》卷六:“韶石山有舜庙,土人传舜南巡至此,奏《韶》乐,因名。苏子瞻过此,有诗称‘神仙宅’,盖因其形胜奇秀而发。”
5. 近人陈寅恪在《论再生缘》中提及苏轼晚年岭南诗时指出:“其写景之作,多托兴深远,常以禹、舜等圣王自况,寓身世之感。”可与此诗参读。
以上为【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