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幅新绘的图画墨香犹存,
在酒席前独自吟唱《小秦王》曲。
我愿为你改写一曲《归来引》,
不再像《阳关三叠》那样徒然令人断肠。
以上为【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的翻译。
注释
1. 书林次中所得:在书斋或友人处观赏到。林次,可能为地名或书斋名,亦有版本作“临溪”或“林居”,此处泛指幽静之处。
2. 李伯时:即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北宋著名画家,善画人物、鞍马,尤精白描。
3. 《归去来》:指根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创作的绘画作品,表现其辞官归隐的情景。
4. 《阳关》:指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绘制的《阳关图》,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后谱为《阳关三叠》,成为送别名曲。
5. 宝墨香:珍贵的墨迹尚带香气,形容画作笔墨精良,保存完好,也暗含珍视之意。
6. 樽前:酒席之前,指观赏画作时常伴有饮酒雅集。
7. 《小秦王》:唐代教坊曲名,多用于宴乐,节奏轻快,常配以舞蹈,此处可能泛指宴间所唱之曲。
8. 翻作《归来引》:改写或新创一曲名为《归来引》。“引”为古乐府诗体之一,亦可用于琴曲。此处象征对归隐生活的礼赞。
9. 不学《阳关》空断肠:意谓不愿再重复《阳关》那种令人悲伤欲绝的离别情绪。“空断肠”强调悲情无益,流于徒然。
10. 归来引:仿《归去来兮辞》意境所拟曲名,表达归隐之志,与《阳关》形成情感对照。
以上为【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题写在李伯时所绘《归去来图》与《阳关图》之后的作品,通过艺术欣赏引发情感抒发。诗中“两本新图”指李公麟(李伯时)所作的《归去来辞图》和《阳关图》,前者表现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志,后者描绘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情境。苏轼由画生情,既赞美画作的艺术价值,又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对人生归宿与离愁别绪的态度:与其沉溺于离别的悲伤(《阳关》之断肠),不如向往陶渊明式的超脱归隐(《归来引》)。全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挚,体现了苏轼旷达中不失深情的人生境界。
以上为【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的评析。
赏析
这首题画诗短小精悍,却意蕴丰富。首句“两本新图宝墨香”从感官入手,以“宝墨香”三字凸显画作之珍贵与清新,传达出诗人对李伯时艺术的高度赞赏。次句“樽前独唱《小秦王》”转入情境描写,在赏画饮酒之际,诗人独自吟唱乐曲,营造出一种清雅而略带孤寂的氛围。第三句“为君翻作《归来引》”是全诗转折,由欣赏转为主动创作,体现苏轼强烈的主体意识与精神追求——他不愿停留在伤感的送别情绪中,而要主动谱写一曲回归自然、心灵安宁的乐章。末句“不学《阳关》空断肠”直抒胸臆,否定传统离愁的无谓哀伤,表现出苏轼一贯的旷达情怀。
此诗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归去来》象征归隐与自由,《阳关》代表离别与忧伤;一个“翻作”,一个“不学”,形成鲜明取舍。同时,“翻作”也暗示诗人以文学回应绘画,实现诗、书、画、乐的多重艺术交融。作为苏轼晚年心境的写照,此诗展现了他对仕途波折后的精神超越,以及对陶渊明式生活理想的深切认同。
以上为【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收录此诗,称其“语简意远,寄慨遥深”。
2. 清·纪昀评曰:“题画而意不在画,托兴高远,的是坡公本色。”(见《瀛奎律髓汇评》)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借画发议,翻出新意。‘翻作’‘不学’四字,见豪杰手段。”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在论及苏轼题画诗时指出:“东坡题画,往往不滞于形迹,而驰骋怀抱,如‘为君翻作归来引’之类,皆以我驭物,非以物役我。”
5.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此诗约作于元祐年间苏轼居汴京时,与李公麟交往密切,多有诗画酬答,可证其背景真实可信。
以上为【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