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支,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版本二:
罗浮山下四季如春,枇杷和杨梅依次成熟,新鲜可口。如果每天能吃上三百颗荔枝,我甘愿长久地做一位岭南人。
以上为【食荔支二首(其二)】的翻译。
注释
荔支:即“荔枝”,兹从《东坡全集·卷二十三·荔支二首》。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馀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不妨长作岭南人”句: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他爱荔支,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不妨,一作“不辞”。
1. 食荔支二首(其二):这是苏轼《食荔支二首》中的第二首,为七言绝句。
2. 罗浮山:位于今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境内,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地处岭南,气候温暖湿润。
3. 四时春:指一年四季都像春天一样温暖,形容岭南气候宜人。
4. 卢橘:即枇杷。古人常称枇杷为“卢橘”,苏轼在《舟行至清远县见或误以梅为杏》诗中亦有“卢橘子低山雨重”之句。
5. 次第新:依次相继地成熟、更新,指各种水果接连不断上市。
6. 日啖荔支三百颗:每天吃三百颗荔枝。啖(dàn),吃;荔支,即“荔枝”。此句用夸张手法表现诗人对荔枝的喜爱。
7. 不妨:无妨,不妨碍,表示愿意接受某种身份或状态。
8. 岭南:五岭以南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宋代为边远贬谪之地。
9. 苏轼作此诗时正贬居惠州(今属广东),惠州临近罗浮山,盛产荔枝。
10. 此诗写于绍圣三年(1096年),是苏轼晚年作品,反映了他虽遭贬谪却仍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以上为【食荔支二首(其二)】的注释。
评析
本诗选自《东坡全集·卷二十三·荔支二首(並引)》。
绍圣三年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惠州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尽管身处偏远之地,但他并未沉溺于悲苦,反而从当地的风物中寻得乐趣,尤其是对荔枝的热爱,流露出对岭南生活的由衷喜爱。诗中“日啖荔支三百颗”一句夸张而生动,既写出荔枝的美味诱人,也体现出诗人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不妨长作岭南人”则进一步升华情感,表现出超脱贬谪之痛的胸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是苏轼晚年旷达心态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食荔支二首(其二)】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岭南风物之美,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旷达胸襟。首句“罗浮山下四时春”点明地理环境,突出岭南气候温暖、物产丰饶的特点,为全诗奠定明媚基调。次句“卢橘杨梅次第新”进一步以枇杷、杨梅等水果的接连成熟,展现当地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这两句看似平实写景,实则暗含欣喜之情。后两句笔锋一转,直抒胸臆:“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个“啖”字充满生活气息,“三百颗”虽为夸张,却极言其食之多、爱之深,传达出诗人沉醉于美食与自然之乐的满足感。结句更是神来之笔,将个人命运的坎坷抛诸脑后,主动选择“长作岭南人”,体现出一种超越苦难、安于当下的人生智慧。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通俗而意蕴深远,充分展现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格魅力。
以上为【食荔支二首(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十九引纪昀评:“语极真率,然自是豪语,非俗人所能道。”
2.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东坡在惠州食荔支诗‘日啖荔支三百颗’,固是赏其味美,亦见其胸次洒落,不以迁谪为戚。”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引《高斋诗话》:“东坡南迁,惟惠州荔枝最盛,故有‘日啖荔支三百颗’之句,盖实录也。”
4.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六:“风味盎然,全从天分流出。‘三百颗’之语,妙在夸张得趣,非矫情也。”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坡公此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深情寓于浅语之中。岭南瘴疠之地,乃欲‘长作’其人,非真爱其风土,实安命乐天耳。”
以上为【食荔支二首(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