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出山初无心,栖乌何必恋旧林。
道人偶爱山水故,纵步不知湖岭深。
空岩已礼百千相,曹溪更欲瞻遗像。
要知水味孰冷暖,始信梦时非幻妄。
袖中忽出贝叶书,中有璧月缀星珠。
胡为只作十日欢,杖策复寻归路难。
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
翻译
白云从山中飘出,本无执着之心;栖息的乌鸦又何必眷恋旧日的树林?
道人偶然喜爱山水之趣,信步漫游,不知不觉已深入湖岭幽深之处。
在空寂的岩穴中已礼拜过无数佛像,更想去曹溪瞻仰六祖慧能的遗容。
要知道水的冷暖,唯有亲身尝试才知真味;至此才真正相信,梦中的境界也并非虚幻荒唐。
忽然从袖中取出贝叶经书,其中文字如明月缀星、珠玉交辉。
人间最美的风景我已几乎走遍:庐山、南岭,还有这西湖。
遥望西湖北面三千里外,大堤在秋水中缓缓横展。
吟诵您的佳句,想起南屏山的清景,那里的瘴气也该随秋风消散了。
为何相聚仅十日便成欢聚?如今拄杖欲寻归路,却觉艰难重重。
留下您采的笋蕨之类山珍不足挂齿,令人怅然的是,那岭南的荔枝何时才能成熟呢?
以上为【赠昙秀】的翻译。
注释
1. 昙秀:北宋僧人,字法颖,号宝觉,与苏轼交好,曾参与编集《东坡居士小词》。
2. 白云出山初无心: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表达自然无为之意。
3. 栖乌何必恋旧林:反用《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意,劝人放下执念。
4. 道人:指昙秀禅师,亦泛指修道之人。
5. 曹溪:广东韶关南华寺所在地,六祖慧能弘法处,代指禅宗祖庭。
6. 百千相:佛教语,指众多佛像或化身,象征礼敬诸佛。
7. 贝叶书:古代印度以贝多罗树叶刻写佛经,称贝叶经,此处指昙秀所携佛典。
8. 璧月缀星珠:比喻经文字句如明月映星、珠玉璀璨,形容其文采与庄严。
9. 匡庐:即庐山,在江西,为著名山水与佛教圣地。
10. 荔子何时丹:暗指岭南(今广东一带),苏轼曾贬惠州,当地盛产荔枝,“丹”指荔枝成熟变红,寓思念或期待重逢。
以上为【赠昙秀】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赠予友人昙秀禅师之作,融合了山水之乐、佛理之思与人生感慨。全诗以“无心”起笔,体现道家自然无为与禅宗随缘任运的思想,借山水行迹抒写内心超脱之志。诗人通过礼佛、读经、忆景、别情等层次,层层推进情感与哲思。既有对人间胜景的赞叹,也有对修行境界的体悟,更有对友情短暂、归途难觅的惆怅。末句以“荔子何时丹”作结,含蓄寄托对南方故地或友人重逢的期盼,余韵悠长。整首诗融儒释道于一体,语言清丽而意蕴深远,典型体现苏轼晚年诗风的圆融与旷达。
以上为【赠昙秀】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赠友为名,实则抒发自身人生感悟与精神追求。开篇以“白云无心”“栖乌不恋”立意高远,奠定全诗超然物外的基调。继而写昙秀禅师纵步山水,不知深浅,既赞其洒脱,亦暗合禅宗“行住坐卧皆是道”的理念。礼佛瞻像之举,体现对禅宗正统的敬仰,而“要知水味孰冷暖”一句,巧妙借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语,强调亲证体验的重要性,呼应六祖慧能在《坛经》中的核心教义。
诗中“袖中忽出贝叶书”极具画面感,将宗教圣物与诗意美感结合,展现文人与禅僧交往的独特意境。历数“匡庐南岭并西湖”,既是实景罗列,也是心灵版图的展开,体现苏轼足迹遍天下而心寄山水的胸襟。后段由景入情,北望三千里,秋水横堤,思绪遥飞,诵诗驱瘴,既有现实关怀,亦含精神净化之意。
结尾感叹欢聚短暂,归路难寻,表面写行旅之艰,实则隐喻人生归宿之迷茫。“留师笋蕨不足道”轻描淡写物质馈赠,而“怅望荔子何时丹”则深情流露,或怀惠州旧事,或盼再聚之期,以具象之果写抽象之情,含蓄隽永。全诗结构严谨,情景理交融,语言平易而意蕴深厚,堪称东坡晚年赠僧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赠昙秀】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清旷有致,禅味盎然,非久契空门者不能道。”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起四句超然物外,中四句渐入禅境,后数联感慨深长,结语尤耐咀嚼。”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要知水味孰冷暖,始信梦时非幻妄’,此等语惟东坡能道,他人摹拟不得。”
4.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东坡赠僧诗多杂禅理而不堕枯寂,如此篇之自然流转,尤为难得。”
5.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此诗作于元祐六年(1091)苏轼在杭州任上,昙秀来访,居南屏山净慈寺,二人唱和甚密,诗中“南屏”“西湖”皆实写当时情境。
以上为【赠昙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