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经文】鲁桓公七年春季二月己亥日,焚烧咸丘。
夏季,谷国国君绥前来朝见鲁君。
邓国国君吾离也前来朝见鲁君。
【传文】鲁桓公七年春天,谷伯(绥)和邓侯(吾离)来朝见鲁国国君。
《春秋》直书其名而不称爵位,是表示轻视他们。
夏季,盟邑和向邑向郑国请求讲和,但不久就背弃了盟约。
秋季,郑国、齐国、卫国联合出兵讨伐盟、向两地。
周桓王下令将盟、向两地的百姓迁往郏地(今河南郏县)。
冬季,曲沃伯(即后来的晋武公)诱骗晋国国君小子侯,并将其杀害。
以上为【左传 · 桓公 · 桓公七年】的翻译。
注释
1. 【经】:指《春秋》经文,相传为孔子编订,记事极简,重在“书法”以寓褒贬。
2. 焚咸丘:焚烧鲁国属地咸丘(今山东巨野南),或为军事演习、除害(如驱兽、防疫),亦或惩戒当地,具体原因未详。
3. 谷伯绥:谷国(今湖北谷城)国君,名绥;“伯”为其爵位,但《春秋》书“谷伯绥”直呼其名,实为贬抑。
4. 邓侯吾离:邓国(今河南邓州)国君,名吾离;同被直书其名,亦示轻贱。
5. 名,贱之也:《左传》解释《春秋》书法——按礼,诸侯朝见应称爵(如“谷伯来朝”),直书其名表示其行为失礼,故贬之。
6. 盟、向:东周畿内两邑(今河南孟州、济源一带),属周王室领地,但实际由地方势力控制。
7. 求成于郑:向郑国请求媾和;“成”即和解。
8. 王迁盟、向之民于郏:周桓王将两地民众强制迁至郏(今河南郏县),意在削弱地方割据,加强王畿控制。
9. 曲沃伯:晋国宗室小宗曲沃一系首领,即后来的晋武公;长期与晋国大宗争夺君位。
10. 晋小子侯:晋国大宗国君,名不详,“小子”或为谥号或蔑称;其被诱杀标志曲沃势力对晋君权的重大打击。
以上为【左传 · 桓公 · 桓公七年】的注释。
评析
《左传·桓公七年》虽篇幅短小,却集中反映了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与礼制秩序的崩坏。经文简记事件,传文则揭示其背后的政治评判:谷、邓二君以小国之君亲自朝鲁,不合“大国交聘、小国事大”的礼制,故《春秋》书名以示贬斥;盟、向背信弃义,招致三国联伐,体现“失信者亡”的政治逻辑;而曲沃伯弑君之举,更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乃至“自大夫出”的典型例证,预示晋国内乱与曲沃代翼的历史进程。全篇以冷静笔法记录史实,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彰显《春秋》“微言大义”的史学精神。
以上为【左传 · 桓公 · 桓公七年】的评析。
赏析
《桓公七年》文字虽仅百余字,却如一幅春秋政治生态的缩影。其结构严谨:春记朝聘之失礼,夏记盟誓之背信,秋记失信之受伐,冬记篡弑之开端,四时之事环环相扣,揭示“礼崩乐坏”下的秩序危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对《春秋》书法的阐释——“名,贱之也”,体现了儒家史观中“正名”思想的重要性:名分不仅是称谓,更是政治伦理的体现。而曲沃伯弑君一事,看似孤立,实为晋国六十七年内乱(曲沃代翼)的关键节点,左氏以冷静笔触记录,不加评论,却令读者深感宗法制度瓦解之痛。全文无抒情,无议论,唯以事实与书法传递价值判断,正是《左传》“寓论断于叙事”的典范。
以上为【左传 · 桓公 · 桓公七年】的赏析。
辑评
1.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谷、邓微国,不能自达于天子,而越礼朝鲁,故书名以贱之。”
2.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诸侯不称爵而称名者,皆是罪责之事,《春秋》之例也。”
3. 刘知幾《史通·叙事》:“左氏之传,言简而要,事丰而赡……如‘名,贱之也’,一语而礼义昭然。”
4. 顾炎武《日知录》卷四:“《春秋》书‘谷伯绥来朝’,不与其朝也。小国之君,不当越境以朝大国,失其分矣。”
5. 方苞《左传义法举要》:“桓七年传,四时之事各有所警:春戒僭礼,夏戒无信,秋彰义讨,冬著乱萌,圣人之微旨存焉。”
以上为【左传 · 桓公 · 桓公七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