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曲江岸边阳光和暖鲜花又开,我这江东行客心中闲适悠哉。
往昔豪饮的酒徒多半零落,唯有终南山色依旧巍峨高耸。
清明时代也知道不弃微贱之物,但王侯门第未必会任用非才之人。
载着一船明月持着一竿竹篙,就此归隐五湖安居度日。
以上为【曲江春感】的翻译。
注释
曲江:长安名胜,唐代科举放榜后宴集之地
高阳酒徒: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见刘邦,喻豪放才士
终南:终南山,隐士居所,《诗经·终南》“终南何有”
圣代无弃物:化用《左传》“天之生材,不择地而出”
五湖归去:范蠡功成泛舟典故,《史记·货殖列传》“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
以上为【曲江春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曲江春色起兴,通过“花又开”与“心悠哉”的表象,反衬诗人内心的深刻矛盾。颔联“高阳酒徒”的凋零与“终南山色”的永恒形成人事与自然的尖锐对比,暗含对功名虚幻的认知。颈联以反讽笔法揭示晚唐科举弊端,“圣代无弃物”的冠冕堂皇与“侯门用非才”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尾联“一船明月一竿竹”的隐逸意象,最终完成对功名体系的精神超越。
以上为【曲江春感】的评析。
赏析
全诗在结构上呈现“乐景—哀情—理悟—决断”的完整心路:首联以暖日花开的美好春景反衬“行客”漂泊,暗藏《诗经》“昔我往矣”的时空错位感。颔联用“半雕落”与“空崔嵬”的虚实对照,既写同辈文人的命运,又喻政治理想的幻灭。颈联转折尤为深刻,“也知”“未必”的让步句式,揭露了晚唐“榜花”(科举陪衬者)现象的实质。尾联将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激愤,转化为“一船明月”的澄明境界,这种以淡泊写沉痛的笔法,正是罗隐“俚而实雅”诗风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曲江春感】的赏析。
辑评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罗隐《曲江春感》等篇,讥讽靡曼,音调悽婉,与杜荀鹤、郑谷辈共号‘晚唐哀响’。”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昭谏‘圣代也知无弃物’句,字字血泪,道尽举子辛酸。”
李调元《雨村诗话》:“‘一船明月一竿竹’,较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更多愤世之气。”
汪德振《罗隐年谱》系此诗于咸通十二年(871)落第后:“诗中‘侯门用非才’实指‘十上不第’之痛。”
刘开扬《罗隐诗选》注:“结句用范蠡典而翻新意,不待功成便思归隐,见其绝望心态。”
以上为【曲江春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