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去北,日西匿。
翻译
深沉的天空一片昏黑,更何况又刮起斜风、飘下细雨,纷乱的愁绪如丝线般密织。
我这双老眼一生阅尽四海,幸而还有百尺高楼可登临。
看那浩浩荡荡、层峦叠嶂的秋日山川,何其壮阔!
白发书生为神州沦丧而流泪,满怀凄凉,却不愿像齐景公那样在牛山悲泣。
追忆往昔,往事已如烟消散,无迹可寻。
年少时自负有凌云健笔,可如今青春才华早已凋零,只剩满腔萧瑟。
常怨恨世人缺乏新意,总爱搬出南朝那位“破帽遮颜”的狂客典故(指孟嘉)。
年复一年,把“龙山落帽”的旧事反复拈出,实在陈腐!
倘若面对菊花却不痛饮美酒,恐怕连菊花也要笑我太过孤寂冷清。
只见大雁向北飞去,夕阳缓缓沉入西山。
以上为【贺新郎 · 九日】的翻译。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之一。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湛(zhàn)湛:深远的样子。
空四海:望尽了五湖四海。
高楼百尺:指爱国志士登临之所。
白发书生:指词人自己。
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
凌云笔:谓笔端纵横,气势干云。
南朝狂客:指孟万年。晋孟万年为桓宣武参军,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拈(niān)出:搬出来。
岑(cén)寂:高而静。
匿(nì):隐藏。
1. 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音调激越,多用于抒写慷慨悲凉之情。
2. 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有登高、赏菊、饮酒之俗。
3. 湛湛:深沉貌,形容天色阴暗。
4. 牛山滴:典出《晏子春秋》,齐景公登牛山,感人生短暂而泣。此处反用其意,言自己虽悲神州沦丧,却不作无谓个人哀泣。
5. 凌云笔:杜甫《戏为六绝句》有“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后以“凌云笔”称杰出文才。
6. 春华落尽:喻青春才华消逝。
7. 南朝狂客:指东晋孟嘉,桓温重阳宴集龙山,风吹落其帽,嘉不觉,温命孙盛作文嘲之,嘉即答,其文甚美。后成为重阳典故。
8. 破帽年年拈出:讽刺时人每逢重阳便套用孟嘉落帽故事,缺乏新意。
9. 黄花:菊花,重阳节象征物。
10. 鸿去北,日西匿:大雁北飞(或为南飞之误,但词中或取“鸿雁传书”北望中原之意),太阳西沉,暗喻时光流逝、恢复无望。
以上为【贺新郎 · 九日】的注释。
评析
此词为重阳节登高抒怀之作。上阕写景感怀。「湛湛」六句写词人登楼远望情景,「白发」四句直抒「老眼」登览之所感。「神州泪」说明词人老眼洒泪乃为神州残破、沉沦而极度痛苦、伤心。「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常恨」三句则写出词人老来萧瑟却不冷漠,依然情系神州。「若对」写词人赏菊饮酒的逸兴,以移情方式赞美了菊花高洁孤傲的品格,故怕菊花笑我冷寂,借菊花自振,表现出不辜负菊花的逸兴,颇见词人豪旷之性情。「鸿去北」二句暗示出词人赏菊饮酒,目送飞鸿北去,心向故国神州,意余言外,令人寻味不尽。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今昔交映,兼融家国之恨,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是其抒情词的代表。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是一首典型的南宋悲秋感怀词,作于重阳节。上片写登高所见之景与家国之痛:风雨如晦、愁绪如织,然登楼望远,千崖秋色仍显浩荡,体现词人虽老不颓的胸襟;“神州泪”直指中原沦陷之悲,“不向牛山滴”则表明其哀而不伤、志节自持。下片转写身世之感与文坛之憾:从“凌云笔”到“春华落尽”,是才士迟暮之叹;批评世人陈陈相因、滥用孟嘉落帽典故,实为对当时文风空洞的不满;末以“黄花笑人岑寂”自嘲,结于鸿雁北去、日落西山,时空苍茫,余韵凄凉。全词融家国之恨、身世之悲、文坛之讥于一体,情感沉郁顿挫,语言雄浑而含蓄,是刘克庄“辛派”词风的代表作。
以上为【贺新郎 · 九日】的评析。
赏析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乱愁如织」点出全篇主旨。重阳本来是登高之佳节,由于风雨凄凄,衹能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泪水滂沱。「白发」四句直抒「老眼」登览之所感。「神州泪」说明词人是为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而极度伤心洒泪。「神州」二字曾在词人词中反复出现,说明恢复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头等大事。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句则有更深寄托。词人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衹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但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衹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馀言外。
上阕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下阕批评当时的文人衹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表达出词人对国事和民生的极端关注。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以议论为主,借题发挥,感慨苍凉。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国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此词结构严谨,上片写外境与大我之悲,下片写内心与小我之慨。开篇“湛湛长空黑”以压抑天象定调,“乱愁如织”将抽象愁绪具象化。然“赖有高楼百尺”陡然振起,登高望远,千崖秋色浩荡,展现词人胸襟未泯。最见风骨者乃“神州泪”与“不向牛山滴”之对比——前者忧国,后者拒作儿女态,忠愤与刚毅并存。下片“少年自负”与“而今萧瑟”形成强烈反差,继而借批评“破帽”典故泛滥,实则抒发自身被时代忽视的孤愤。“怕黄花也笑人岑寂”一句,以拟人手法将孤独推向极致,幽默中见悲凉。结尾“鸿去北,日西匿”,空间(鸿)与时间(日)双重收束,天地寂寥,余响无穷。全词用典精当而不炫学,议论自然融入抒情,既有稼轩之豪,又具后村之思,堪称宋末词坛杰作。
以上为【贺新郎 · 九日】的赏析。
辑评
清·纪晓岚:文体雅洁,较胜其诗,题跋诸篇,尤为独擅。
清·陈亦峰《词则·放歌集》:悲而壮。南宋有些将才、如此官方、如此士气,而卒不能恢复者,谁之过耶。
近·龙楡生:後村词于豪迈中具有家国之感,足予销沉放任之士习以极大教训。
1. 此词见于《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十四,题为《贺新郎·九日》。
2. 《全宋词》第4册收录此词,文字与《后村集》一致。
3.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评刘克庄词:“悲壮处似稼轩,然骨力稍逊。”此词可为参证。
4. 近人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指出:“后村词多感慨时事,此阕尤见沉郁。”
5. 当代学者钱仲联《后村词笺注》释“牛山滴”“破帽”等典,强调其反用与批判意味。
6.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虽未选此词,但在《词学论丛》中称刘克庄“继承稼轩,而益以议论”。
7. 宋代刘辰翁曾评后村词“气魄极雄,惜少蕴藉”,与此词风格相符。
8. 无宋元时期对此词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
9. 此词未被《词品》《古今词话》等明清词话专门评述。
10. 现存历代词话及笔记中,未见对此词的权威古代辑评,故无直接引录。
以上为【贺新郎 · 九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