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寇准当年尚未显达之时,曾寂寞地生活在巴东县。
听说山中还有一些树木,是他亲手栽种的松树留存至今。
江山虽能孕育豪杰俊才,但礼法制度却常使英雄受困。
他只能手持笏板迎接上司,趋步扬尘向权贵低头行礼。
试问当年那位巴东刺史,怎会料到这位小吏日后竟成为三公重臣?
以上为【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蹟】的翻译。
注释
1. 巴东县:宋代属峡州,今湖北巴东县,地处长江三峡地区,地势险要,为古代贬官常经之地。
2. 莱公:指北宋名相寇准,封莱国公,故称“莱公”。
3. 昔未遇:指寇准早年尚未得志之时。寇准十九岁中进士,初任巴东知县,时地位卑微。
4. 手种松:传说寇准在巴东任职时曾亲手种植松树,后人视为遗迹。
5. 江山养豪俊:谓自然山川能孕育杰出人才。
6. 礼数困英雄:礼制与官场规矩反使英雄才志不得伸展。
7. 执板:即执笏,古代官员上朝或见上司时手持笏板,表示恭敬。
8. 趋尘拜下风:形容卑躬屈膝、地位低下,向权贵行礼。
9. 刺史:唐代以后多称州郡长官为刺史,此处泛指当时地方主官。
10. 三公:古代最高官职的合称,宋时为荣誉性加衔,寇准曾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三公),位极人臣。
以上为【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蹟】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过巴东县而未停留之机,追忆北宋名相寇准早年贬居此地的经历,抒发了对英雄早年困顿、世人不能识才的感慨。全诗以历史人物为镜,寓含对仕途沉浮、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既表达了对寇准的敬仰,也暗含自身宦海浮沉的身世之感。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咏史诗“以史入情、借古讽今”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蹟】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路过巴东时所作,虽未停泊,却因听闻寇准旧事而引发深沉感慨。首联点明主题,以“昔未遇”与“寂寞”勾勒出寇准早年落魄之状,形成与日后位极人臣的巨大反差。颔联由虚转实,以“手种松”这一具体遗存将历史人物拉入现实空间,赋予诗意以可触可感的历史温度。颈联笔锋一转,从个体命运上升至普遍哲理,“江山养豪俊”与“礼数困英雄”构成强烈对比,揭示人才成长环境与体制束缚之间的矛盾,极具批判意味。尾联以设问收束,讽刺当年地方官未能识才,暗含“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之叹。全诗结构紧凑,用典自然,情感层层递进,既怀古又抒怀,堪称苏轼七律中寄意深远之作。
以上为【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蹟】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因过巴东而念莱公,感慨系之。‘礼数困英雄’一句,道尽千古才士之痛。”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六:“前四句叙事,后四句议论,转折有力。‘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写尽未遇时情状,语极沉痛。”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续编:“苏子瞻诗,以气格胜。此篇借寇莱公事,自写怀抱,‘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冷语刺骨,耐人寻味。”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看似平直,实则波澜内蓄。‘山中树’‘手种松’,信手拈来,皆成妙谛。结语尤有余音。”
以上为【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