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去年我曾游览郓州的新堂,正值春风吹融残雪之后。池塘里水才半篙深,而岸边柳树却高耸入云,垂丝长达千尺。美丽的佳人如盛开的桃李,轻盈的蝴蝶飞入衣袖之中。如今山川故地又在何处?昔日的边野已划分成不同的星宿区域。岁月令人难以追思,快得就像小船顺流疾驰而下。昔日的繁华不过是一场梦境,如今只留下寂寞,曾经的荣华也都相继凋零腐朽。唯有当年那轮明月,依旧静静地照耀着今日的酒杯。或许明月也怜悯船上的人,安稳地坐着,竟未察觉时光悄然流逝。
以上为【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鲜于子骏:即鲜于侁(shēn),字子骏,北宋官员、学者,与苏轼有交往。
2. 郓州:古州名,治所在今山东东平。
3. 新堂:郓州官署中的新建厅堂,鲜于侁任郓州知州时所建。
4. 去岁: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曾途经郓州。
5. 半篙水:形容池水浅,仅及竹篙一半深度。
6. 千尺柳:极言柳树高大茂盛,柳条垂长。
7. 佳人如桃李:比喻美人容貌娇艳,出自《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8. 疆野已分宿:指地理疆域随时代变迁,连星野分野也已不同,暗喻人事更迭。
9. 驶若船放溜:比喻时间流逝之快,如同小船顺流而下,不可挽留。
10. 坐稳不知漏:指船上之人安坐不动,未觉时间流逝,“漏”指古代计时的漏壶,引申为时间。
以上为【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鲜于侁(字子骏)《郓州新堂月夜》所作的两首之一,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变迁、时光飞逝的深切感慨。诗中通过今昔对比,描绘了自然景物的恒常与人事的无常,借月之“依然”反衬人世之“速朽”,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哲思。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不失旷达,体现了苏轼中期诗歌中典型的理性观照与人生感悟相结合的风格。全诗结构清晰,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层层递进,最终归于对时间本质的沉思,在平淡中见厚重。
以上为【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回忆开篇,从“去岁游新堂”切入,勾起对往昔情景的追忆。首联写春景:雪消水浅,柳丝千尺,画面清丽,生机盎然。颔联转入人物描写,“佳人如桃李,胡蝶入衫袖”,生动传神,既有视觉之美,又有动态之趣,营造出一种闲适欢愉的氛围。然而笔锋陡转,颈联发问“山川今何许”,将时空拉回当下,带出历史沧桑之感。“疆野已分宿”一句,借天文分野之变,暗示人事代谢、政局更迁,颇具深意。
后四句转入哲理抒发。“岁月不可思”直抒时光飞逝之无奈,“船放溜”比喻极为贴切,具象化了抽象的时间流动。接着以“繁华一梦”“寂寞两荣朽”总结人生虚幻,语调低沉而苍凉。结尾聚焦“当时月”,以不变之月对照万变之世,形成强烈反差。月“依然照杯酒”,既是实景,又是象征——唯有自然永恒,人事终归寂灭。末句“应怜船上人,坐稳不知漏”,语意双关,既写月下独酌之人浑然忘时,也暗含对执着于现实安稳者的悲悯,余味悠长。
全诗融合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体现苏轼“以文为诗”的特点,语言流畅自然,情感层层递进,哲理深刻而不晦涩,是其早期七古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以上为【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二:“此诗清婉可诵,‘岁月不可思,驶若船放溜’,语极警切,道尽人生之速。”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前写景如画,后感慨入神。‘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与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同一机杼。”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七:“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时公在杭州通判任上。因和子骏之作,触景生情,遂发岁月之叹。‘坐稳不知漏’五字,写尽痴人神情,亦自寓身世之感。”
4. 清·沈德潜《唐宋诗醇》卷三十九:“情景交融,兴会飘然。结处寄慨无穷,不落言诠。”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宋代诗人好以自然之恒久反衬人生之短暂,苏轼尤擅此道。”可为此诗思想背景之佐证。
以上为【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