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精悍姿,勇气如秋鹰。
兵书百万言,挥麈谈如倾。
羞戴文吏冠,慨然喜功名。
愿得丈二殳,为国作长城。
朝廷士力盛,战马如云腾。
貔貅饱肉食,武库森神兵。
此岂不足用,麾之若雷霆。
如何彼黠虏,坐敢邀金缯。
由来在得将,选择当至精。
譬如养骐骥,有御乃能行。
纵横老将手,出袖盍一呈。
策马勿自滞,我将观厥成。
一奋庸将骄,泛灌出精英。
立功报天子,执节拥旗旌。
男儿当封侯,宁为老书生。
翻译
胡公姿容精悍威武,勇气犹如秋日雄鹰。
熟读百万字兵书,挥麈谈论时口若悬河。
羞于头戴文官帽,慷慨激昂向往建功立业。
愿手持丈二长殳,为国家筑起钢铁长城。
朝廷兵员充足盛壮,战马奔腾如云聚集。
勇士饱食肉食储备,武库森列神兵利器。
这些岂是不够使用,指挥得当便如雷霆万钧。
为何那些狡黠敌寇,竟敢坐索金银绢帛。
用兵关键在于择将,选拔应当精益求精。
如同饲养千里马,必有御手方能驰骋。
何处觅得伟岸丈夫,长驱肃清边疆两域。
在淮南听公豪言,知是卫霍般的将才。
终军虽为白面书生,尚请长缨缚南越王。
纵横老将之手既在,何不展袖略施才能。
策马扬鞭莫再迟疑,我且静观功业告成。
一战振奋庸将骄气,如浇灌涌现精英辈。
立功报效天子恩德,持节拥旌荣归故里。
男儿正当封侯万里,岂能终老做个书生。
以上为【送胡考甫】的翻译。
注释
1. 挥麈:挥动麈尾,魏晋名士清谈时常执,此处指侃侃而谈
2. 丈二殳:古代长柄兵器,《诗经·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3. 貔貅:古籍所载猛兽,喻勇猛军队
4. 金缯:金银与丝织品,指北宋对辽夏岁币
5. 骐骥:千里马,《战国策》“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
6. 卫霍: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
7. 终军:西汉少年外交家,请缨平定南越,典出《汉书·终军传》
8. 长缨:缚敌长绳,《汉书》“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9. 泛灌:即“泛灌”,浇灌引申义,指培育人才
10. 执节:持旌节,古代使臣或将领凭证
以上为【送胡考甫】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雄健笔力塑造儒将形象,开篇以“秋鹰”意象凸显胡考甫的英武气概,继以“挥麈谈兵”展现其文韬武略,中间通过“朝廷盛兵”与“黠虏嚣张”的对比直指北宋军政弊端,后段借“养骐骥”比喻强调择将之道,终以“封侯万里”的壮语完成对友人勖勉,全诗在四十句间熔铸议论、抒情与叙事,体现北宋边塞诗特有的理性精神。
以上为【送胡考甫】的评析。
赏析
张耒这首五古堪称北宋边塞诗的典范之作。开篇八句以速写笔法勾勒胡考甫形象,“精悍姿”与“秋鹰”的比喻充满动态张力,“兵书百万言”与“挥麈谈如倾”的对照,生动再现宋代儒将特有的文化气质。“羞戴文吏冠”四句直抒胸臆,通过“文吏冠”与“丈二殳”的符号对立,揭示北宋文人普遍存在的功业焦虑。中段“朝廷士力盛”至“如何彼黠虏”十二句转入时政批判,在“战马如云”“武库森兵”的铺陈中突然插入“坐敢邀金缯”的冷峻诘问,形成强烈反讽,其“由来在得将”的论断直指庆历新政后军事改革的核心问题。“譬如养骐骥”六句用层层比喻深化主题,将择将之道提升到驭马之术的哲学高度,其中“淮南听公语”巧妙呼应胡考甫的江淮籍贯,又暗含对当地抗金传统的期许。末段“终军白面儿”至结尾连用三组典故,终军请缨的少年豪情、老将袖手的现实观察、封侯万里的终极理想,在矛盾交织中展现北宋文人既渴望建功又坚守儒道的复杂心态。全诗四次转韵自然流转,议论风生中暗藏郁勃之气,堪称苏门文人“以议论为诗”的杰出实践。
以上为【送胡考甫】的赏析。
辑评
1. 钱钟书《宋诗选注》:“张文潜此篇可见北宋诗人对军旅题材的理性处理,‘譬如养骐骥’之喻较唐人边塞诗更见思致。”
2. 周义敢《张耒集编年校注》:“元祐八年作于淮南,诗中‘邀金缯’直刺当时岁币之辱,与东坡《获鬼章二十韵》同为忧边之作。”
3. 程千帆《古诗考索》:“‘如何彼黠虏’六句以史笔作诗史,开陆放翁《关山月》先声。”
4.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张耒对‘白面书生’与‘老将’的双重观照,反映北宋文武分途制度下士人的身份困惑。”
5. 内山精也《宋代文学研究》:“此诗结尾‘男儿当封侯’的呐喊,与梅尧臣‘男儿何必功名垂’形成对话,展现北宋中期士风演变。”
以上为【送胡考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