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登坛拜将之日便超越群雄,长乐钟室临终时仓皇想起蒯通。
既能任用又能诛杀谁策划的计策?可叹你终究自愧不如萧何。
以上为【韩信】的翻译。
注释
1. 登坛:汉高祖刘邦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史记·淮阴侯列传》“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2. 钟室:长乐宫中悬钟之室,吕后杀韩信处
3. 蒯通:韩信谋士,曾劝其自立,《史记》载“韩信曰:‘悔不用蒯通之计’”
4. 能用能诛:指刘邦先重用后诛杀韩信的政治手段
5. 萧公:指萧何,推荐韩信后又参与诱杀,《史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以上为【韩信】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韩信人生中“登坛拜将”与“钟室被诛”两个极端时刻对举,通过“能用能诛”的权力逻辑揭示功高震主的历史悖论。末句“愧萧公”的反讽,既暗指萧何参与诛韩的政治现实,更隐含对士人命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深刻反思,在二十八字中完成对传统君臣关系的冷峻解构。
以上为【韩信】的评析。
赏析
此诗采用戏剧性结构呈现历史人物的命运转折。前两句以“一日”与“仓皇”的时间对照,浓缩韩信从巅峰到末路的人生轨迹:“冠群雄”展现其军事天才,“念蒯通”则暴露政治短视,与杜牧《题乌江亭》“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假设形成互补视角。后两句转入史论:“能用能诛”四字直指权力本质,与白居易“汉祖漫夸娄敬策”同样触及开国帝王的心术;结句“愧萧公”以反语收束,表面写韩信自愧,实则暗讽萧何出卖知己的官僚本质,这种对“萧规曹随”传统形象的解构,与王安石“萧何只解追韩信”的翻案诗一脉相承。全诗在宋诗议论化潮流中保持形象思维的特质,将司马迁“淮阴侯列传”的史笔转化为诗家锐眼。
以上为【韩信】的赏析。
辑评
1.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张文潜《韩信》诗,二十八字尽一部《淮阴侯传》。”
2.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能用能诛谁计策’问得冷峻,与李义山‘如何四纪为天子’同一机杼。”
3.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末句‘愧’字用得深刻,非仅愧不用蒯通,实愧不识高祖之为人。”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后二句寓痛愤于平淡,视胡曾《咏史》直是仙凡之别。”
以上为【韩信】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