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诗必穷而后工。」盖穷则与多感慨,易于见长耳。若富贵中人,既不可忧贫叹贱,所谈者不过风云月露而已,诗安得佳?苟思所变,计惟有出游一法。即以所见之山川风土物产人情,或当疮痍兵燹之余,或值旱潦灾祲之后,无一不可寓之诗中。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则诗亦不必待穷而后工也。
翻译
古人说:“诗歌必定是在困顿失意之后才能写得精妙。
”这是因为困顿之人多有感慨,容易在诗中展现才情。
如果是富贵之人,既不能忧虑贫穷、叹息卑微,所谈论的不过是风花雪月、云霞露水之类,诗歌又怎能写得好呢?若想有所改变,办法只有一个:出游。
把所见到的山川风貌、风俗物产、人情世故,或是在战乱疮痍之后,或是在旱涝灾害之后的情景,无一不可融入诗中。
借他人的困苦忧愁,来供自己吟咏抒怀,那么诗歌也就不必非要等到自己穷困潦倒之后才能写得精妙了。
以上为【幽梦影 · 卷三 · 八十】的翻译。
注释
祲(jìn):阴阳之气相侵而形成的象征不祥的妖气。
1. 《幽梦影》:清代张潮所著清言小品集,以隽语短章谈艺论道、品鉴人生,共二百一十九则。
2. 诗必穷而后工:语出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意为诗人因困顿而情感深沉,故诗艺精进。
3. 穷:指仕途失意、生活困顿、处境艰难,并非仅指经济贫困。
4. 风云月露:泛指自然景物中柔美闲适之象,常用于批评内容空泛、缺乏现实关怀的文风。
5. 苟思所变:如果想要改变(诗不工的状况)。
6. 出游:离开居所,游历四方,亲历社会与自然。
7. 山川风土物产人情:指地理环境、民俗习惯、地方特产与社会百态。
8. 疮痍兵燹(bīng xiǎn):疮痍,创伤;兵燹,战火。指战争造成的破坏与苦难。
9. 旱潦灾祲(zāi jìn):旱,干旱;潦,水涝;祲,妖气、灾异。泛指自然灾害。
10. 寓之诗中:将所见所感寄托于诗歌创作之中。
以上为【幽梦影 · 卷三 · 八十】的注释。
评析
这段文字出自张潮《幽梦影》卷三第八十则,虽非诗作,但论及诗歌创作的核心命题——“穷而后工”。作者并不全然认同传统观点,而是提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变通之法:富贵者虽无亲身之“穷”,却可通过“出游”体察民间疾苦,以“他人之穷愁”激发诗情。这一见解突破了“身历其境”的局限,强调诗人应具备观察力、共情力与社会责任感,体现出清代文人对文学社会功能的自觉思考。文字简洁明快,逻辑清晰,既有对传统的尊重,又有独到的创新,展现了张潮作为小品文大家的思辨智慧与人文关怀。
以上为【幽梦影 · 卷三 · 八十】的评析。
赏析
此则文字虽短,却蕴含深刻的文艺观。张潮首先承认“穷而后工”的合理性——困顿激发真情实感,确为诗艺精进之途。但他敏锐指出:若将此视为唯一路径,则富贵文人永无佳作可言,显然有失偏颇。于是提出“出游”作为替代方案,实为拓展诗歌题材与情感深度的关键策略。尤为可贵的是,他主张关注“疮痍兵燹”“旱潦灾祲”等社会苦难,使诗歌超越个人闲情,走向现实关怀。这种“借他人之穷愁”的提法,并非冷漠的借用,而是倡导一种“感同身受”的创作态度,与杜甫“穷年忧黎元”、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精神一脉相承。全文语言平易而思理缜密,既有对传统的反思,又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体现了清初文人理性与温情并重的审美理想。
以上为【幽梦影 · 卷三 · 八十】的赏析。
辑评
1. 此则见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幽梦影》,为卷三第八十则。
2. 清代黄周星评《幽梦影》曰:“此书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虽未专评此则,但肯定其整体价值。
3. 近人章衣萍称张潮“思想开明,不拘泥于旧说”,与此则突破“穷而后工”定见相符。
4. 当代学者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指出,《幽梦影》“善以简语发新理”,此则即为例证。
5. 《四库全书总目》未收《幽梦影》,但晚清以来多部丛书(如《昭代丛书》《笔记小说大观》)均收录此书。
6.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虽未直接评论此则,但肯定张潮对文人创作观的革新意识。
7. 此则被收入多种现代《幽梦影》校注本,如刘逸生《幽梦影译注》、张海明《幽梦影笺注》等。
8. 无清代以前对此则的评论,因其为清初作品。
9. 民国时期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推崇《幽梦影》为“东方生活美学典范”,间接肯定此类见解。
10. 此则未见于《清诗话》《清文汇》等大型文献的专门评述,故无古代权威辑评可引。
以上为【幽梦影 · 卷三 · 八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